思蜀而泪下,刘禅是不是亡国的昏君?

汉怀帝刘禅,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儿子,也是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史学家称蜀汉后主,其在位四十一年,算是三国在位最长之皇帝。特别是在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能继续领导蜀国三十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就单凭能让皇权维持这么长时间而又没出什么大乱子这一点看,刘禅并非是如史评那么昏庸的皇帝。

魏国史书《魏略》中记载,刘禅在刘备于徐州被曹操攻打时与家人走失,因而被人口贩子拐卖,到了汉中,被一个叫做刘括的人收养。后来刘备入蜀之后,一名简姓将军(疑为简雍)到汉中出使,刘禅找到他并讲解儿时故事,记得父亲字玄德,证明自己的确是刘备儿子。张鲁于是下令把刘禅还给刘备,刘备才把他立为继承人。间接来讲,若这个记载为真,赵云在当阳救刘禅以及拦江截阿斗都是蜀汉编造的故事。然而裴松之根据《三国志》的说法对这个记载提出质疑,指出年龄上并不符合,后世也多采信裴松之。

221年(建安二十五年)五月,刘禅被立为太子。223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在刘禅漫长的政治生涯中,“贵人”不断,先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后有蒋琬、费袆、姜维等人辅佐,从罗贯中到市井街头,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

刘禅,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如此昏庸之辈又何以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继位初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放权于丞相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事孔明如父,委以诸事,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说的办吧”,即使自己心中对诸葛亮屡次北伐有成见,也都憋在心里不说,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团结了蜀国内部,没闹内讧,保持了领导阶层的稳定,最终得实惠的还是平民百姓。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即废除了丞相制度,,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他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将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让两人相互制衡。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乃自摄国事”(自摄国政),这都不是昏聩的行为。

后期,刘禅对于宠臣陈祗与宦官黄皓颇为宠信,姜维畏惧黄皓,只得拥兵屯垦汉中的沓中(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学者周谯和老臣董允上书劝谏,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

263年,当魏国三路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选择了投降。

蜀汉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如司马昭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度过余生,也是乐不思蜀一词的典故。

刘禅是懦弱的,愧对列祖列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刘禅此举也使百姓免受战火之苦。降魏期间,刘禅更留下被世人嘲笑的“乐不思蜀”的典故,作为一代君王,刘禅即使再昏庸也不该愚蠢到这个地步,刘禅通过超高水平的伪装让晋公司马昭放弃警惕,明哲保身避开了杀身之祸。

降魏八年后,西晋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65岁的刘禅去世,谥号为“思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