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课堂闲聊留真
推后记:
本学期因为疫情的原因,采取的是网络线上授课方式。因为隔着屏幕,谁也看不见谁,所以我上起课来,毫无平时的腼腆和拘束,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每每有妙言警句,临机而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我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契合感。当然,有时候稍微不慎,就容易使课堂变成闲聊堂,脱缰野马,控都控不住。不过在闲聊之中,却也经常能谈到一些学生们所关心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起平时实体上课时沉闷而刻板的“一言堂”,学生们学到的未必就会更少。
同样因为疫情的原因,本学期一开始少上了几次课,所以我在平时正课(周一下午)之外,偶尔会另外选个时间,在课程QQ群里发起语音群聊,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弥补。自愿加入原则,聊天内容不限,上面截图中的对话,是班上章琳同学——据她自己说——当时是一边听,一边随手记录下来的。
她记录完之后,还发了朋友圈(更正一下:对话中提到的体育生,我当时说的是:“体育生更成熟一点。”她大概听岔了。)当时她还没有加我微信,后来加上之后,我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笑得不行,第一时间收藏了起来,因为这实在是课堂诸多闲聊中的一个珍贵的实录,从中也可以想像课堂画风之一斑。当时就想着某一天做成公众号文章,这某一天,就是今天了。
我后来问教学秘书田伟兄,能不能以后疫情消灭、恢复正常了,实体的教学课堂也采用这种线上的模式,因为就我个人而言,感觉大家互相看不到,可以更放松,更无所拘束,教学效果也更好。他说这样啊,这样算教学事故。我吐了吐舌头,赶紧放弃这个天真的痴想。
不过我想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那就是,下学期上《中国文学史》课的时候,先建一个群,把班里所有同学都加进来。每次上课,先让同学们在群里提问(他们一般都会选择匿名),我则一一解答,尽量结合课程内容,并临场随机发挥。至于文学史方面的内容,稍微花点时间贯串梳理一下即可。这样不但我自己更为轻松(不用板着面孔,硬着腔调,不断地说两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更高,课堂的气氛一定会比较活跃,教学的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我突然间对下学期的《中国文学史》课程充满了期待。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露才扬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文章著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