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支付又迎来新改革:继“按病种付费”后,“病种分值法”对医患有啥新影响
医保支付手段改革又有新动作了:今年10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个被称作“DIP”的新付费方式,似乎听起来更为陌生而新鲜。
DIP和DRGs(按病种收费)的区别在哪里?DIP又会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考核带来怎样的新改变?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第64期双月讲座(卫生经济青年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主任谢桦带来了这个医保改革“大动作”的解释。
医疗“大数据”究竟指什么?
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它的中文直译为“大数据诊断-干预包”,又称病种分值法。
在解释DIP之前,谢桦首先就“大数据”带来自己的理解。作为医疗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他不由得感慨,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卫生信息化工作让人喜忧参半,“信息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固然是好事,但我偶尔也感到忧虑:是否部分医疗从业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只停留在口头上?能否让大数据在工作中真正帮助提高效率?”
他介绍,在卫生健康领域,“大数据”的内涵主要分为两块:一则是基因组学数据,“如全基因组测序等,它属于个体数量不多(参与测序的人数在持续上升),但单体数据很大(每个人的碱基数据都以亿为单位)的专业内容。”而另一块则是健康诊疗相关数据,其中又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前者是信息化系统产生的关系型数据,比如诊疗费用、疗效等数据;后者是医学影像各种动静态图像、声音等数据,比如CT、磁共振、心音等。”
作为卫生政策决策机构,研究的“大数据”主要是健康诊疗的结构化数据。谢桦介绍,目前上海搭建的“1+1+16”平台,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与疾控、妇幼、牙防、眼防等机构,是全球单一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每日新增近3400万条数据,目前已累计约400亿条数据、涉及约3900万份电子健康档案。也正是基于这个海量数据的信息平台,DRGs、DIP等诸多行业监管、政策制定等应用在上海落地已指日可待。
DRGs和DIP:本质类似,有机结合更有效
谈到DIP——病种分值法,“分值”的内涵在哪里?谢桦说,它按照“疾病分组+治疗方式”,将患者电子病历组合成病种,以各病种的均次住院费用形成病种间的价格分值,再考虑年龄、并发症和伴随病因素对病种付费进行校正,从而实现精细化、个性化支付。同时,医保局对所辖区域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总医保额度预算,按每家医疗机构提供各病种医疗服务的总分值,计算形成每家医疗机构最终获得的医保基金支付额度,而不再限制单个医疗机构的总额指标。
谢桦说,近年来,从国家医保局到卫健委,相继出台了多个涉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磅文件。“医保控费,严控药占比、耗占比,政策愈发趋严的同时,也为合理引导医疗机构发展指明方向。”他提到,“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指标——均次费用,但可能指标结果很漂亮,实际医疗行为没有任何改变。特别是出院患者平均费用,2万元就一定比3万元好吗?不谈病种、手术难度,单一指标并无意义。”在他看来,“一刀切”的管理考核模式将不适用于行业长期发展。“因此,我们迫切希望建立一套能客观反映医院真正内涵的度量衡。有时候,坏标准比没标准更可怕。”
那么,好标准是什么?“是如何用较低廉的价格让患者得到更好治疗。”谢桦说,DIP就是一个目前较为客观的考评工具。
其实,DIP与近年来反复被提及的DRGs在本质上类似——两者都包括了按病种分值付费和区域总额预算管理,“简单来说,都是对医疗费用进行打包支付,只是DIP的分类更细、范围更广。”谢桦说,DRGs的数据来自普通专科和临床路径相对成熟的重点专科病组,先进行分组,医保实行打包定价、分值付费、结余留用;DIP默认“存在即合理”,不先进行分组,更适合评价疑难、危重程度较高和医生承担风险较大的病组,医保实行分包验证、合理超支分担。“所以DRGs和DIP有机结合,更能体现医疗服务的价值。”
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新抓手
DIP具体如何计算呢?谢桦以食管癌为例,“一部分人采用保守内科治疗,那么该组的权重值(RW)分子是这类患者的平均费用,分母是全部食管癌患者的全部费用。”另外的食管癌根治术、合并空肠造口术等组别的患者,也都可以算出RW值。这一分组RW值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用于计算药品、耗材等,每个医疗机构各组的∑RW,就可以用于评价医院的优劣。
“有意思的是,根据目前我们的演算,该指数和医疗技术质量、难度呈正相关,和医院评价也基本一致。”谢桦说,对比而言,三级医疗机构控费确较二级医疗机构更佳。
《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基本原则在于“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着力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坚持透明高效,以客观数据为支撑,充分反映医疗服务产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直白来说,即进一步合理进行医保控费,那么,DIP是否真的切实有效呢?
2018年,广州市全面进行DIP试点,全市医保总额预付127亿元,但一年下来,医院实际只发生了116亿元,节约近11个亿。同时,患者负担也在降低:住院就医参保人群2018年、2019年的人均自负比例分别下降2.87%、1.26%;药占比也从2017年的31.47%降至2019年的24.08%。
“我想,除了宏观政策层面的医疗机构监管,DIP也将帮助医院管理者强化精细化管理,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如哪些病种、科室的医保支付率低,可以尽早知晓,在人员考核、激励上也有新抓手,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谢桦说,这一基于大数据形成标准的高质量发展工具,既可以管理结果,也可以控制过程,“一批医疗机构或将在这一新指挥棒下,转而集中力量做自身有优势的疑难杂症、危急重症诊疗,最终让患者更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