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揭秘一生七战七捷的名将卫青一直被黑的原因

【史海钩沉】

揭秘一生七战七捷的名将卫青一直被黑的原因
    曾经看到一个新闻,说卫青的坟墓垃圾遍野,无人清理,不禁令人感慨万千。论古往今来的民族英雄,卫青应该是排在前几位,能和卫青相比的,也只有霍去病和徐达了。可是提起民族英雄四个字,却很少有人能想起卫青。这不禁令人思索。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将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出身骑奴。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首次出征即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一生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漠北一战使得漠南无王庭。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然而,古往今来黑卫青的人却摩肩接踵,因为内容相近,故不一一列举,挑知名人物的知名言论举例。首先登场的是司马迁。只看司马迁的《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感觉不到太黑的,只是很多大战役只交代了获胜,情节很不丰满。但是当看了如武侠小说一般刺激的《李将军列传》后……顿时,一个伟岸的名将,两个暴发的关系户的形象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感慨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伟哉李将军!而《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结尾太史公是这样写的:

君子豹变,贵贱何常。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极,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嫖姚继踵,再静边方。

嗯,看起来描述的是俩关系户鸡犬升天,然后干出了一点业绩的故事。好在写汉史的书还有一本,来看看班固的说法。班固在《汉书叙传》里是这样称赞卫霍的: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嗯,反差很大,两个旷代难逢天下才,不禁让人疑惑写的是否是同样的主人公。

    但是,司马迁写信史,纵使内心有抑扬,事实却不更改,和班固的内容事件没有偏差,只是笔法的区别。这就不知道比清朝的史家高到哪里去了,清朝官方写的前朝史和遗民写的记述仿佛两个次元。而司马迁开了头,后世的小弟们就疯狂顶贴。文坛巨匠苏轼就对卫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跨厕见之,正其宜也。(汉武帝这个人很讨厌,他这辈子就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当着卫青的面儿拉屎。我觉得这一点很好,毕竟卫青这货只配给人舔菊,当着他的面拉屎,简直各取所需) 

    卫青的功劳摆在那里,他是功成名就的英雄,所以讨论起来要比后来的魏延、岳飞、毛文龙的历史地位探讨容易。在卫青之前的汉朝,走的还是和亲的套路。这自然不是皇帝们关心剩女婚姻问题或者希望建立大同世界,而是没有办法。而北方的酋长们态度也并不友好,他们的傲慢来源于实力的碾压。高祖以灭秦、项之威尚且被围困于平城,冒顿给吕后写情书吕后发怒要打,樊哙吹牛说要吊打匈奴被季布列数据打脸,吕后只有忍气吞声。(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史记》)汉文帝时候在甘泉宫能看到单于的猎火,汉文帝近距离看了一场户外节目,单于还写信说我把周边都搞定了,你是跟我谈和呢还是谈和呢?汉文帝和群臣商量后只有无奈谈和。汉景帝时候继续表明和亲是国策,继续和亲。
    武帝不服,决定反击。马邑之谋玩砸了导致彻底和匈奴翻脸,反而省去讨论战和的很多麻烦。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韩信周亚夫等人已经成为了传说,四路出击的时候没有人看好这个皇帝的舅子。
    龙城,是匈奴人祭天的圣地,第一次对匈奴开战,汉朝方面从来没有想到能和龙城二字扯上关系。
    然而,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的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卫青出征前实在不知道深入敌境,横扫龙城,封关内侯的荣耀居然降临在他的身上。
    很多后世不如意的文人归结为卫青幸运,比如:王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可是他们不知道,很多人自我的奋斗程度根本不配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很多时候运气归根到底是实力。在西汉时的通讯水平下,带领数万大军深入敌军控制区域多次作战,战必胜,攻必取,又岂能完全是运气解释。李广作为老司机无论单独领兵还是组队参团都送人头,完全是运气不太好也有点说不过去。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斩首虏数千人。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第二年,卫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汉武帝以三千八百户封卫青为长平侯。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朝廷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命令卫尉苏建做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当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当骑将军,代国之相李蔡当轻车将军,他们都隶属车骑将军卫青,一同从朔方出兵;朝廷又命令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从右北平出兵。他们全都去攻打匈奴。匈奴右贤王以为汉朝军队不能到达这里,便喝起酒来。晚上,汉军来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连夜跑路,独自同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的骑兵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汉军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
    汉武帝接到战报,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六千户(汉书八千七百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被汉武帝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均食邑一千三百户。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出定襄,北进数百里。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人。张骞随从大将军出征,封博望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战独自领八百骑出击,俘虏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国相,斩单于的祖父辈等两千余人,封冠军侯。
    元狩四年夏,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霍去病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

    从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到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卫青在汉武帝的支持下,与霍去病一起彻底解决了中华亡国灭种的危机,重新树立起了华夏的尊严,给予这个民族抵御外侮时永恒的自信,使得汉朝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千年来永远的骄傲。后世的匈奴经过卫霍的毁灭性打击后依然在亚洲和欧洲展现了不俗的破坏力,难以想象,没有他们,历史将怎样书写。
    卫青被黑,要追溯到他的出身,奴隶的出身以及外戚的身份成为了他的原罪。古往今来,大家还是比较推崇自我的奋斗,比如:明朝李成梁给张居正送礼,张居正不收,说我收你的礼物就是对不起太祖高皇帝了。张居正不算清廉,这样讲无疑因为李成梁是从基层用战功爬升到元戎位置,对于这样的英雄张阁老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而卫青起步很大程度上是姐姐的原因,这和李广一刀一枪地拼搏比起来实在相形见绌,不过,其实李广出身也不是平民。可也许是上天钦定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傲立世界东方,如果此时不及时发现卫青、霍去病,永嘉南渡恐怕要提前,老司机公孙敖、李广、公孙贺的战绩说明了一切。而某些历史学家或者清谈文人抱定了时势造英雄,我上我也行的观点,可是关系户得到钦定就一定能成功吗?恐怕未必,汉武帝亲自做了一组对照实验。李广利也是汉武帝的舅子,卫青的成功也许使得汉武帝认为自己的舅子一定是特殊人才,李广利毅然站出来以身作则把汉武帝的盲目自信批判一番。
    好在后世黑卫青多,说公道话的还是有。明末民族英雄黄淳耀说:“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明代官员陈仁锡说:“太史极不满于开边生事,恩幸滥宠,而卫霍二将却正坐此,故篇中屡有微言。然白登之围,天骄之横,向非卫、霍两将军,终汉之世边境无宁日矣。卫霍之功安可以外戚没乎?且卫霍纵能以外戚贵,宁能以外戚胜乎?使帝以外戚之嫌裁减封爵,何以竞才之用,何以为武帝乎?传中屡以‘皇后’为言,何其浅也。须知武帝不独以戚贵青,青亦不独以戚呈身。”
    除了身份的原罪,卫青被忽视的很大原因还有他是成功的英雄,完美的英雄。功成名就,娶公主,一生谨慎,谦恭,善终,简直完美。这就比较让人羡慕嫉妒恨了。没有什么槽点,让文人怎么炒作。要知道,古往今来的文人都比较喜欢悲剧的英雄。相比而言,霍去病被传颂就比较理所当然。英俊少年一战成名,闪电战所向披靡领先古德里安两千年,英勇无畏的河西受降,高调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谈话与封狼居胥仪式,悲怆的英年早逝,皇帝用玄甲军送行,筑冢象祁连,一桩桩一件件都可圈可点,完全可以大书特书。祁连冢甚至成为了文学的意象,专门用于写功臣坟墓。可能人就是容易被悲剧感染,李广被纪念也是古往今来的文人看了李广难封的故事和自己不被重用的情境产生共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