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大时代里的小“书事”
薛冰说,《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以下简称《书事》)一书是其《版本杂谈》的增补修订版。十年前《版本杂谈》初版问世,许多书友把该书当成关于读书、淘书、藏书的实用工具书。这主要源于近现代图书的版本形态越来越多地引起读者的关注。而《版本杂谈》中提出的一批版本学新概念及定义,也逐渐得到认同并被广泛使用。可以说,中国图书版本学向近现代延伸已成事实。
弹指间十年过去了,薛冰又积累了许多现代版本的新材料,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都催生了他的新认知、新思考。于是他梳理多年来的积累,将该书增补修订成新版《书事》一书。与初版《版本杂谈》相比,新版《书事》重新调整了全书篇章结构,如将传统稿本形式与现代新兴稿本形式分别加以说明,明确区分传统出版与现代出版,增写《古籍装潢》一文以别于现代装帧,将《烫金与压空》从“装订”一辑调往“装帧”一辑等,以求更符合近现代图书版本的实际。全书仍分7 辑,即“稿本”“传统出版”“现代出版”“装订”“版权”“装帧”和“书外之物”。
之所以会写作这样一本谈近现代版本的书,薛冰说,主要是为了给初入门的藏书人以版本学知识的介绍。就藏书领域而言,现在的藏书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一方面,原先的爱书人,因为所选对象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激起更大的收藏热情;另一方面,书价连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包括企业财团;再一方面,一些初涉收藏圈的新手,以为旧书易得,投入不高,赝品尤少,也就放心地由此入门。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古旧书市场上,什么书都有人去买,什么价都有人敢出。其实图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领域一样,在摸索下海的阶段,有一些盲目性自是在所难免。有的人跟着兴趣走,有的人跟着市场走,有的人跟着传媒走,有的人跟着感觉走,只要能够自得其乐,也就无可非议。不过,一个人倘若真正有志在藏书领域大显身手,那就或迟或早,总会去叩版本学的大门。
在薛冰看来,版本学并不玄虚,简单地说,就是弄清世界上大致有些什么图书,它们各有什么样的形态,在出版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并从中探究其特点与规律,以求对图书版本给予正确评价。由此自然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某些书令人喜爱,某些书却让人不屑一顾;为什么有的书迟早会成为藏界宠儿,有的书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传统的版本学,都是从图书的“人之初”开始说起,重点在宋元,而延及明清,论及清代道光以降的图书版本状况,往往以“衰退”二字一笔带过。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虽偶有涉及,也语焉不详。然而,今天的读者与藏书者有可能接触到的古旧书,基本上是近现代出版物。就是在拍卖场上,近现代出版物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且多有不俗的表现。当代民间藏书活动,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在近现代图书版本上的指导。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传统版本学,恰恰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研究上几乎还是空白。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固然有理论必然后于实践的因素,但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许是更深层的因素。有的人误以为只有古籍才谈得上版本问题,版本学就是以古籍版本为研究对象的;有的人则认定近现代是中国图书版本的“衰退”时期,乏善可陈自不足论。
薛冰对这一现象的回答是:所谓中国图书出版在近现代的“衰退”,只是一种基于雕版印刷技术的简单判断,并不符合出版史的实际。恰恰相反,19 世纪后半叶,西方印刷技术进入中国,此后100 余年间,是中国图书出版品种最为丰富、数量空前增加的时期,也是版本形态变化最为繁复、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然而,对于近现代图书版本的讨论,仍局限于具体与微观的角度,除了姜德明的《新文学版本》外,至今尚未见对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作宏观系统、全面规范的研究,未见有够分量的近现代图书版本论著问世,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有鉴于此,他才下决心撰写这样一本讨论中国近现代图书版本的专题书。
谈现代图书版本,薛冰认为一定要结合时代谈版本,譬如抗战时期的“土纸本”就是典型一例。中国传统版本学中,图书用纸也是版本评价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说用纸质量较好或有特点的,如白绵纸本、皮纸本、开化纸本等,格外受人重视。不过,土纸本恰恰是以其纸质的粗劣为特征的。现代土纸本作为一种版本形态特别提出,有一个时间范畴的界定,首先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抗战的延安、重庆、桂林、昆明等地,在日伪严酷的军事经济封锁之下,出版用纸严重短缺,不得不以民间生产的土纸印刷书刊;其次是抗战胜利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各解放区出版的红色文献。正是这种鲜明的时代印记,造就了土纸本特殊的版本价值。作为一种版本形态的现代土纸本,不仅在于其所用纸张的特点,更因为它是特殊环境中迫不得已的产物。土纸本因其纸质粗劣而不被重视,大量遭淘汰销毁,如今存世稀少。
在薛冰看来,近现代100 年是古老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 100 年,中国的出版业同样也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西方现代印刷技术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与新技术有一个并存的时期,但在短短几十年间就急剧衰退,终至完全退出出版产业。照相石印和铅字排印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的主流,西式的平装和精装也取代了我们传统的线装形式。《书事》一书所聚焦的就是近现代图书版本形式的变化,以具体的版本例证,勾勒出这一百花齐放图景的轮廓。
在《书事》一书中,薛冰尝试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图景。他说:虽然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厘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照的样本。
读书做学问需要了解版本,收藏图书同样需要了解版本,两者既有共通之处,各自的侧重点也有不同。该书虽侧重于图书的外在形式,但也涉及图书内容与评价以及著作者生平、出版者情况、流传与收藏等书前书后的故事。该书的写作和完成都源于薛冰本人淘书读书40多年的体验和经验,对于在版本学实践中,哪些地方会发生疑难,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都是薛冰本人的亲身体验和总结。因此,薛冰说,对于爱书藏书的读者,这本书或许更有现实的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