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神秘编制——日本情报部门费尽努力都无法打探清楚的东西
军队编制是一个国家中极为重要的军事机密,而军队编制的暴露则会在战时极有可能导致战斗的失败,所以保证自己军事编制的隐秘是每一个国家情报部们的头等事情。
早在清朝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就对我们中国抱有狼子野心。为了更好攻略东亚,在1987年日本就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将自己的所有目光投入到中国身上。为了更好地攻略中国乃至东亚,日本情报机关甚至在甲午之前22年就开展了对中的情报搜集,日本驻清武官、日本学子、日本浪人……甚至只要有机会来中国,日本人都会来搜集中国一切情报(地形、气候、交通、政治、军备、产业、风俗习惯,调查当地的物产物价、商贸往来),这些情报都被汇集编成了《邻国备略》、《清国兵制集》等情报书籍,大量的情报让日本对中了解程度达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程度,甚至连那个地方有个多少户人家的村子,这村子里哪里有井,哪里有树……都记录得详细。
甲午海战之后,日本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情报打探之路,而日本对中国陆军的一切消息都极为关注,更别提是可能涉及一场场战斗胜负的中国陆军编制。但是随着日本情报人员的越发打探也越发迷惑,中国同等单位的军事编制为啥各不一样,同样是一个北洋政府官方认定的一个陆军镇,但是人员单位却各不一样。当日本人用“银弹”(银元)砸开各路长官的嘴巴时才知道,政府官方设定的编制听听就行了,实际陆军单位的人数编制要看各位主管长官,有的长官贪钱,那就存在“吃空饷”、“喝兵血”;有的长官“心怀大志”,那自己掏钱扩军。这就导致了清朝和民国的中国陆军编制各单位不一样。
等到蒋介石成为名义上的全国统帅时,这样的情况才获得一定的好转(只是一定的)。在当时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陆军一共有200万,但是大多是大杂烩,只有三分之一(近70个师)的是所谓的“中央军”(编制还是比较稳定的),剩下来的都是各路军阀,土匪组成的军队,这些陆军编制就很“佛系”了,什么样的情况都有,既有一千多人,百十杆土枪的师;也有塞了上万人的师。这样混乱的情况,让对中国一切情报都充满渴望的日本情报机构感到无解。
国民党所组建的国民革命军陆军师的是比较的庞大,一个师通常下设2到4个团,甚至部分师级单位下面还有着旅级单位(旅级单位但是不属于常设单位)。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国民革命军甚至又弄出来了几种编制,到“七七事变”前夕,光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就存在民国19年师编制、民国21年陆军师编制、民国22年剿匪师编制、民国24年教导师编制、整理师编制、民国25年调整师编制等六种,更别提其他的地方军阀(川、滇、粤、桂、晋、绥及旧东北军)。
那中国当时陆军标准编制是什么情况的呢?下面我将以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军”最多的编制民国26年(1937年)师级编制给大家介绍一二。
为了调制混乱的陆军编制,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调制陆军中混乱的编制,陆军师中的机枪连改为团级附属单位,迫击炮排改为团属迫击炮支援连。到了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中最多的民国26年师级编制则变成了2旅4团制,每一个步兵团标准共计2164人,并分成3个步兵营,每营编制为3个步兵连(149人)、1个机枪连(113人)、1个迫击炮排(无固定数)。
其中3个班为1个排、3个排为1个连。每个步兵班通常有14人,装备1挺轻机枪。除军官、文书、伙夫、轻机枪射手等之外,均配置步枪。骑兵、炮兵、辎重兵等主要配用马枪。轻机枪为连、排级单位调度使用的自动武器,重机枪隶属于营、团部的机枪连,为多人操作武器,战时应需要以排为单位(配备2挺),配给步兵连、营使用。至于步兵炮、迫击炮、榴弹炮及山野炮,则按实际需要决定,不固定配属什么样的作战单位使用。但是按照南京国民政府设置的师编制,这个师将拥有10923人,但是实际上作为战斗人员却只有4000人左右(实际上仅有3821支各式步枪、243具掷弹筒、274挺轻机枪、54挺重机枪、16门山、野炮、30具团属迫击炮),剩下的人员大多为非战斗人员,这导致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在战斗人数让只能和日军的旅团想匹配,一个军才能勉强抗击日军的一个师团。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国民党、对各方军队控制有限,加上整编原则举棋不定,因此各式各样的编制均同时存在。在1937年2月国民党第五届三中全会国防部长何应钦提到:““按国军总计步兵182师、独立步兵46个旅,骑兵9师,并6个独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此外尚有各种特种编制及地方部队不与焉。因国军编制装备教育等,尚未达到吾人所希望之程度,各单位之战斗力不尽相同。”
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他提出将旧有军队编制全部改成甲等师(民国25年调整师编制)和乙等师(民国24年整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