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答|一文全面读懂“糖化血红蛋白”
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主任医师
王建华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是反映一段时期内血糖总体控制水平的一项指标,前不久,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正式批准HbA1c作为除血糖之外的另一项糖尿病诊断标准。
那么,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它与血糖有何不同?检查是否需要空腹?检测HbA1c有什么意义?相信通过下面的解答,可以帮您解开谜团。
问:医生开的化验单里,除了有血糖以外,往往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这个项目,请问,“糖化血红蛋白”代表什么含义?
答: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可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结合,两者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英文缩写叫HbA1c)。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低呈正相关,血糖浓度越高,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即HbA1c)也就越高,临床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
由于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过程是不可逆的,一直持续到红细胞死亡为止,而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够客观反映此前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4%~6%。
问: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与血糖检查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答:血糖检查反映的是抽血那一刻的血糖浓度。与之相比,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如各种应激反应)的影响,与采血时患者是否空腹也无关系,因而稳定性更好,常用于对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估,被誉为是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金标准”。
问: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有何影响?
答: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对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会导致血脂和血黏度增高,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使眼球晶体被糖化而导致白内障;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等等。
问:监测血糖光查查空腹及餐后血糖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呢?它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意义?
答:糖化血红蛋白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独特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是检测血糖所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些作用包括:
(1)客观反映血糖控制总体状况,评估治疗方案对血糖控制的有效程度。我们知道,血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经常波动的,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都只能反映采血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可以客观反映被检测者过去一段时期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2)发现临床存在的问题。如果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故障,试纸受潮、过期等)。
(3)指导降糖治疗策略。在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是不同的。当糖化血红蛋白<7.3%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较大,治疗时应侧重控制餐后高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8.4%时,则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较大,治疗时应侧重控制空腹高血糖;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基本相当,在控制血糖时,应两方面并重。
(4)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加全面地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表明近期血糖控制不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方案合适。
(5)鉴别是否为应激性高血糖。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急性心脑血管卒中、严重创伤、剧烈疼痛等情况)下,可引起暂时性的血糖增高,很容易被误诊为糖尿病,此时,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很容易将两者区分开来。如果患者血糖虽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则说明高血糖是由于应激反应所致;如果患者不仅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也高,则说明患者原来就有糖尿病。
(6)预测慢性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几率。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罹患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个百分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几率增加15%~18%,死亡率增加20%~30%,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还是评价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决定将来各种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7)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
与点血糖这种瞬时指标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稳定指标,更符合糖尿病定义,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长期血糖水平和慢性并发症风险。
早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颁布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已经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此前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问题没有解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仪器和质控也达不到标准要求,同时,也缺乏国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大数据,因而暂没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国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如今这一切已经有了彻底改观,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刚刚结束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问:既然“糖化血红蛋白”用途这么广泛,能否用“糖化血红蛋白”代替血糖监测?
答:不能。原因如下:
(1)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短期内患者血糖波动的情况。例如,一个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有可能完全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实际血糖变化了。
(2)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比血糖的变化明显滞后。有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较高,而血糖化验并不高,这是由于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血糖水平迅速降至正常,而糖化血红蛋白并未随之立即下降之故;有时,患者检查血糖较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正常,往往见于患者近期由于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等)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而血红蛋白尚未来得及被大量糖化所致。
(3)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调整用药的直接依据。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一个百分比,而不是一个确切的血糖值,它既不能反映即时血糖的高低,也不能反映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而且是2~3个月才查一次,因此,不能作为临床调整用药的直接依据。而血糖监测虽不能反映前一段时期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但可准确反映即时血糖水平,另外,通过多点血糖监测(即血糖谱)还可以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因此,可以作为调整饮食和指导用药的重要依据。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测定各有优点和不足,不能相互替代,唯有两者并举、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判断病情,指导临床用药。
问: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HbA1c水平不仅仅由平均血糖水平决定,也取决于红细胞平均寿命。一般说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是比较可靠的,但是,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受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可能与真实血糖水平不符,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失血过多造成血红蛋白量降低,可造成HbA1c检测值偏低;
(2)最近有输血史或有其他形式的溶血性贫血,可造成HbA1c检测结果偏低;
(3)孕期由于血容量增加,会使得HbA1c的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4)缺铁性贫血,可以延长红细胞寿命,从而导致HbA1c检测值偏高。
问: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控制目标是多少?
答: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为4%~6%。超过正常范围的高限,即属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密切,临床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引起的眼睛、肾和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将降低25%;糖尿病引起的脑卒中则降低12%,心脏病降低14%,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下降21%,糖尿病引起的肾病和失明下降37%,截肢和致命性外周血管疾病下降43%。
世界各大糖尿病组织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都有着明确的控制目标: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7.0%;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以及中国糖尿病学会(C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6.5%。但对于有严重低血糖反复发作史、预期寿命有限(如晚期肿瘤患者)、有严重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放宽HbA1c控制目标(如<8%)。
问:查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吗?多长时间查一次?
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食与否、情绪好坏、是否刚刚运动等的限制和影响,啥时抽血都可以。只须从静脉抽血0.5~1mL作标本,加入抗凝剂送检即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尚未达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
问:谁该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答:糖化血红蛋白属于糖尿病的一项常规检查项目,具体要求如下:
(1)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HbA1c检查。
(2)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HbA1c检查,尤其是最近治疗方案有所改变的患者,或在医务人员需要更频繁地监控患者的病情时。
(3)对于没有罹患糖尿病的人群,专家建议,45岁以上的人应该考虑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尤其是合并超重/肥胖。如果年龄小于45岁但超重,同时有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也应该考虑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