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升值潜力的异邦“唐代越窑”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越窑青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晚唐正是秘色瓷的出现,才受到官府的重视和支持,也使得越窑青瓷名扬天下,成为中国瓷业的第 一个中 心。秘色瓷的生产聚集了当时最 优 秀的能工巧匠,这是“秘色瓷”制作的关键。在生产环节上分工明确,从炼泥、淘胎、造型、装饰、配釉等过程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工艺上采用匣钵单件装烧、满釉裹足、支钉烧制;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创新,把窑内氧化还原气氛控制的恰到好处,胎釉在膨胀到冷却过程中保持同步,使胎体不变形、釉面不开裂、釉色保持青翠。这当时已经是世上青瓷烧制的最 高水平,也是越窑青瓷到“秘色瓷”质的飞跃。后来宋代的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就是因为站在“秘色瓷”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才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创造了大宋瓷业的一世辉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宫中奇珍异宝堆积如山,无所不有,惟独缺少一件秘色瓷。乾隆皇帝不由感叹道:“李唐越器人间无。”他是为自己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无缘一睹秘色瓷的芳容而遗憾。在今天,世界各大博物馆如果没有越窑青瓷,就称不上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由此也可见越窑秘色瓷之珍 稀和珍贵。
中国是世界上第 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并且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对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响,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国"的雅称。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各类瓷器争艳斗妍、灿若群星。而烧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 大的当首推越窑。
晚唐、五代时最上品的越窑千峰翠色青瓷专门作为贡品,臣民不得用,因此称为“秘色”。五代时闽国王王审知曾派徐寅贡秘色瓷,徐寅作诗:《贡余秘色瓷器》:“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上海博物馆的这件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这件上海博物馆的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16个。
越窑青瓷发展到唐宋,不停地改进,出现了一种叫秘色瓷的越窑青瓷。她对中国瓷器影响非常大。秘色,意为秘密之色,充满神秘感。“秘色”一词,最早见于之前提到的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秘色越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越窑青瓷在世界各地出土和发现。目前在世界各地的遗址和港口往往发现有越窑的青瓷器,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沙特、越南、印度尼西亚,非洲埃及等国都大量出土越窑青瓷,对当地的人民的生活产生的深刻的影响。
唐代越窑主要生产青瓷,邢窑主要生产白瓷,“南青北白”是当时形容越窑和邢窑这南北两大窑口盛况的词语,可见当时邢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