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会告诉你:《悯农》的作者李绅,后来都做了些什么坏事
引读: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是小学课本里一首必学的诗。这首诗看似简单,却又犹如放大镜一般,把百姓疾苦,劳动不易等问题放大,让读者感同身受,不自觉地产生敬农,爱农之心,确实是一首佳作。不过老师不会告诉你,作者李绅后来都做了哪些坏事。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句中说道“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确实如此,人心往往比滔天巨浪还要凶险。就拿《悯农》的作者李绅来说,他表面心怀天下,为黎明百姓代言,实则阴险狡诈,贪腐成性。
李绅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然而不幸的是,他刚刚6岁,父亲就因病去世。失去父亲的孩子,在古代称之为“失怙”。而这也就代表了李绅不仅失去了父爱,也失去了富裕的生活。
好在母亲对他呵护有加,不仅让他读文识字,还教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母亲的教导之下,李绅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超与常人的睿智。
成年后的李绅学有所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才子。有一次他外出游历,看到了田间劳作的农民。在烈日下,农民费力地举起锄头锄地,汗水一滴滴地滴入土中。
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绅,于是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悯农》。可以说,此时的李绅少年英姿,心中充满了造福苍生的宏愿。
因此李绅更加努力地读书,希望自己可以一举中第,那样就可以施展抱负,为天下的百姓谋福祉。
公元806年,李绅进京赶考,最终如愿以偿地考中进士。这也就意味着他步入了仕途之路。
然而现实和理想好似黑白之分。他越是想做好,就越是不能实现,而且还几次被贬官。
经历了宦海的沉浮之后,李绅似乎明白了为官之道。因此他也逐渐的“渐次豪奢”,也因此顺利地融入了官场。
随着官职越来越大,他的豪奢之气越加严重。根据记载,他一顿饭可以吃掉上千贯钱却连眼都不眨一下。
此外他还包养私妓。有一次他参加好友刘禹锡的宴会时,就带着成群的私妓赴宴,硬是把好友的宴会搞得乌烟瘴气,最终不欢而散。
其实李绅如果仅仅是贪腐豪奢也就罢了,他还忘记曾经的初心,从原来的为民请愿,变成了漠视百姓疾苦。
在他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欺压百姓,强加赋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渡江逃难。
你以为这样就算完了?不然,他不仅欺压百姓,连自家的亲戚也从没好脸色。
根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去一个远房亲戚家做客,按照辈分李绅叫他叔叔。可李绅成为大官之后,这位叔叔因有事找他。但李绅却毫不客气,要叔叔把身份搞清楚了再来找他。
无奈之下,叔叔只能自降身份,以弟弟的身份求见李绅。然而这也不行。最终叔叔把身份降低到了孙子,李坤这才笑嘻嘻地答应。
别看李坤对下狠毒,但对上却是卑躬屈膝,善于溜须拍马。也正因如此,他最终在69岁的时候入京拜相。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人。
不过4年之后李绅因中风而辞去相位,2年之后病情加重最终去世,终年75岁。
这里有人会说,这样的人怎么如此长寿,而且还能寿终正寝?
其实还是那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李绅去世之后,他之前所做的坏事都被揭发。皇帝听后大为震惊,做出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回顾李绅的一生,青年时他同情和悲愤,入仕后他血气方刚,中年时他欺上瞒下,老年时他老奸巨猾。
正所谓“近墨者黑”,李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尽管如此,他青年时的纯洁无瑕依旧值得世人称赞,不然也写不出《悯农》这样的佳作。至于他后半生的所做作为,我们不提也罢。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许这就是老师不会告诉学生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唐书》、《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