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建立新朝后,当了15年的皇帝,这15年里,他都在干什么?
王莽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葩的存在,虽然存在只有短短的15年,但是这个王朝做的种种“改革”,都是以完美的理想主义登场,以完全彻底的失败收场。而且对于王莽的评价,在登上皇位之前和登上皇位之后也截然相反,在登上皇位之前,人们普遍看好王莽,认为他是当代的圣人,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而在登上皇位之后,却被评价为了一个善于隐忍且心狠手辣的伪君子。那么对于王莽及其所建立的“新”政权,为什么会有前前后后完全相反的两种评价呢?
可以说,王莽是个极为矛盾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也就是公元23年的10月3日,当起义军攻下都城长安的时候,他身边还是有不少侍卫拼死保护着他,但是由于力量过于悬殊,最后他身边的侍卫全部战死,他本人也被起义军割下了头颅。
起义军在割下了他的头颅后,将他的头颅挂在了城门上,不过这样还是不解恨,人们又把他的头颅拿了下来当球踢,最后踢得血肉模糊,就如此还是不解恨,又把他的舌头割了下来众人分食。
人们是如此地痛恨王莽,可以说王莽是个罪大恶极的人。在古代社会中,王莽可以说是集三个最大的恶于一身的人,第一他是外戚出身,靠着裙带关系获得了高位;第二他篡位,在儒家伦理来说,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第三他篡位以后把天下搞的民不聊生,盗贼烽起以至于天下大乱。这三点的任何一点,都是一个极为邪恶的形象,这三点是事实,但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又大不一样。
第一,他虽是外戚出身,是一个富二代,但他又是富二代中最不受待见,最为清苦的一类。
王莽能够发达,是因为他的姑妈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在汉元帝死后,她的亲儿子汉成帝继位的时候便成为了皇太后,掌握了朝政的最终决策权。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政治当中,外戚专权一般都是皇帝母亲的一族人掌握了朝政大权,而皇帝的母亲要掌握大权又要靠什么人呢?自然是自家的亲戚了,在汉成帝时期的王政君也不例外,把她王家的五个兄弟都封了候,一时间王家成为了整个汉朝炙手可热的家族。这也是两汉时期政治上的一个通例,小皇帝能信谁呢?自然是自己的亲娘和亲舅舅了,外朝的大臣们搞不好也是要造反的。
而王莽的崛起,基本也是靠的他的姑妈王政君,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王莽在家族中并不受待见,因为他的父亲王曼死的很早,在王政君还没有成为太后的时候就死去了,这就导致长期以来王莽一直都是王家的边缘人物,而且王莽天生长得比较丑,这也就加大了他在家族中的边缘化。
第二,王莽一路的崛起,靠的是恭敬谦卑的为人、扎实勤奋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家族的势力
只不过王莽从小到大算是非常争气,自小就勤奋好学,满腹经纶,而且王莽为人非常地谦虚,对人也非常地恭敬。而他的这个性格,也成为了他崛起的原因。当时在朝中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是他的大伯,也就是王政君的大哥王凤。
PS:在当时的朝政中,已经基本废掉了宰相的职权,大司马大将军就等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凤在临终病危的时候,他的儿子以及亲戚们看到王凤病的不行了,便都不太搭理王凤了,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一个即将病死的人,不但是个体力活,还是一个非常让人感到恶心的事情。只有王莽完全遵从儒家的教诲,在王凤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每天为他端屎端尿,床前床后地伺候着,令王凤非常感动,便在临死前把王莽托付给了王政君,于是王莽的仕途就有了上升的通道。
一开始王莽当的官职并不大,是黄门郎,也就是一个传达皇帝命令、引荐外朝臣子觐见皇帝的下级官员,但是职务虽然很低,却是一个能够直接让皇帝和太后看到表现的官职。加上他在职期间却是做的非常出色,周边的人交口称赞王莽,王莽也很快得到了晋升,不断地升官,很快就封了候。
在王凤死后,他的弟弟王商接替了哥哥的职务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王商死后就由王商的弟弟王根接任大司马大将军,而到王根死后,在王家的子侄辈中,也只有王莽最争气,朝野上下的评价也都非常地好,于是王家便把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传给了王莽。
第三,在他当上了高官之后,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正直传统的政治道德操守
王莽在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后,并没有仰仗手上的权势作威作福,而是首先就把王家的所有田产全部分给了平民,同时大力兴修学校,讨好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他平时的生活又非常简朴,家里人都穿的粗布麻衣,女眷都不带化妆。这种简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王莽的名声就越来越好了。
王莽的为官清廉和正直,不是一般的清廉和正直,而是对道德有着一种执着的追求,能执着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的二儿子王获失手打死了家里的一个奴婢,在西汉的时候如果主人打死了一个奴婢,如果告到官府,最多只是赔钱了事。而王莽非要坚持儒家标准,认为人人平等,于是就要逼着王获自杀,尽管全家都为王获求情,但王莽最终还是不为所动。在王获自杀后,全社会都对王莽肃然起敬了起来,认为王莽是道德上的圣人。
王莽的政治操守也非常好,不会为了保留当下的权威而丧失政治底线。在汉成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按照当时的礼法便找了个与汉成帝血缘最近的子侄,也就是汉哀帝当了新任皇帝。汉哀帝在继位后,因为王政君不是他的亲奶奶,他的亲奶奶姓傅,便要为傅太后拔份。再一次宴会上,便把王政君和傅太后的座位并排放在了一起,意思就是暗示大家,傅太后的地位与王太后是一样的。作为大司马大将军的王莽见了这个情况,马上就把傅太后的座位移开了,这个举动令傅太后十分不爽,当时就离开了宴会。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他马上就被汉哀帝罢免了官职,回到家中闲居了。
PS:按照当时的政治操守来说,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而傅太后其实只是一个偏妃,傅太后再大也不可能大过王太后。
当时汉哀帝只有20来岁,王莽已经40岁了,如果正常发展的话,汉哀帝还能活很多年,王莽的政治生涯也就算到头了。只是汉哀帝太作,在赶走了王莽后独揽了大权,就把傅太后和自己母亲丁太后的族人都封了大官,这些人当了大官以后就各种贪赃枉法,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同时汉哀帝还是个GAY,宠爱他的男宠董贤,竟然让20来岁的董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没过几年,汉哀帝就死了,而傅太后和丁太后家族的势力也很快就被王政君王太后给除了,朝政大权又重新回到了王家手中,王莽这才重新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
▲汉哀帝与董贤,一对好基友
王莽在第二次当上大司马大将军后,政治声望可以说是蒸蒸日上,除了个人私德非常好之外,儒家经典上所说的所有的好人好事,如意识形态、道德、礼法、限制富人、资助穷人、施行仁政、重视教育文化,等等只要儒家书上写的,王莽全都干了。所以王莽得到了当时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下至平民百姓,上到皇亲贵族,都对王莽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因此,王莽虽然使外戚出身,但是他的崛起和上位在当时来说是实至名归,是靠他个人的道德、坚忍、勇于牺牲的精神得到的,并不是一个纯粹靠外戚关系上位的人。
王莽的篡位,得到了当时全天下的支持
那么为什么后来王莽会篡位成为皇帝呢?其实王莽能最终篡位,也是得到了全天下的支持。或许在我们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来说却是如此。
比如说汉平帝在选皇后的时候,一开始王莽表示自家的女儿肯定不会参加皇后竞选,因为要避嫌,排除自己搞徇私舞弊的可能。可是当时全天下都不干,不少人纷纷上书到中央表示王莽家族的女儿一定要参加皇后的竞选,甚至有很多人都为此跑到了首都来请愿。在社会上各阶层不断地请愿下,王莽最终不得不让女儿参加了皇后的竞选,结果他女儿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皇后。从这件事情当中,也能看出王莽当时的声望之高了。
就篡位来说,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皇室内部当中的篡位,如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等,典型的例子就是靖难之役;第二种是掌握了军队的权臣篡了失去军权的皇帝的位,如曹丕、赵匡胤等。
但王莽的篡位方式在中国史上是独一无二,别无分店的。首先他不是皇族出身,其次虽然他是大将军,但他的权力基础并不在军队当中,他没有带过一天的兵,打过一天的仗,他的权力基础全在朝堂之上。
而要理解当时王莽为什么能篡位,就要理解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当时人们信什么呢?信天。一般来说,当皇帝做的好的时候,会天降祥瑞,当皇帝做的不好的时候,会频发灾难,而在西汉的末年,天下确实是灾难频发,今天这里洪水了,明天哪里地震了之类的,甚至在汉哀帝时期,大年初一就来了次日食,是最高级别的灾异,搞得当时人心惶惶。而到了王莽执政之后,灾异都不见了,竟然到处出现了祥瑞,很快就出现了白色的野鸡,儒生们对此赶忙找了经典一看,原来在周公辅政的时候也出现过白色的野鸡,这种祥瑞的意思很明显,王莽就是当今的周公了。所以王莽当时能篡位,是一个观念的作用,那就是上天在决定皇位该由谁来做。
此外,王莽能够篡位,还是一些人的野心的结果,其实如果王莽能够篡位的话,那么得到好处的其实也不止王莽本人,还有把他推上皇位的一群人,都会成为开国元勋。于是朝臣们不断地给王莽加称号,如古代有两个著名的宰相,一个是伊尹,一个是周公,他们一个称号是阿衡,一个是太宰,于是便各取一个字,将宰衡的称号加给了王莽,地位在所有的公爵之上。再后来就是加九锡(王莽是历史上第一次加九锡,以后加九锡就是篡位的信号弹了)。
或许很多人说王莽篡位是演戏,就是找一堆没节操的狗腿子不断地要王莽篡位,然后王莽半推半就,最后上位了。但事实却很可能不是这样,在此我有两个推论能证明。第一个推论是如果王莽真的要篡位的话,通常都会有反对派。如历史上曹操要篡位的时候,他最为亲近的谋士荀彧坚决反对,最后为此自杀。即便是清王朝这样腐败透顶的王朝,也仍然有汉族大臣极力维护,在清朝灭亡之后很多人都当了遗老。而在王莽时期,是全部拥护的声音,甚至连皇室刘家业拥护王莽,当时的大学问家刘向、刘歆父子(《战国策》作者)、大文学家杨雄这些儒学的精英全部支持王莽,所以王莽也就没必要搞小偷小摸了。在当时的记录当中,找不到王莽的反对派,这也说明王莽的篡位是得到了社会一致认可的。
第二个推论在于给王莽加九锡是一个大规模民间运动,并非王莽推动。这个规模大到什么程度?要求给王莽加九锡的信件当时有487572封,这是《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档案室里一件一件查的。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能识字写字的人不到百万,在长安城周边能把信件递到中央的人,识字的有48万多,这等于是把能读书写字的人一网打尽了。当时的王公、诸侯、大臣上表的有900多人,也几乎是全部。
在加了九锡之后呢?整个事情就加速了,后来有人在院子里挖出了块石头,上写“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字样,于是人们都要求王莽当皇帝,王莽推辞不过,最后宣布当了摄皇帝(暂时代替当皇帝的意思)。不过逻辑链条一旦启动也就收不住了,在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呼喊声下,王莽最终当了皇帝。
所以王莽整个篡位的过程,我们用另外一个词更为确切,那就是民选皇帝,如果当时搞民主选举的话,王莽一定会高票当选。
偏执狂的改革
民主选举的话,王莽一定会高票当选。
那么一个有如此好的统治基础,一个有着如此崇高地位,一个有着上下如此一致拥护的人,又是怎样把天下搞的民不聊生,烽烟四起的呢?
其实王莽当了皇帝以后,干的都是好事。
第一件事是人为当时天下贫富分化严重,于是决定均分天下的田地,一户人家只要人均超过了100亩田,就要把多余的田拿出来分给其他穷人;第二件事是宣布解放所有的奴隶,一下子释放了全国360多万的奴隶;第三件事是认为商人做生意太过于奸诈,于是国家专营了所有的生意,从盐、铁、酒、钱等都由国家来干,而且国家设立银行,借贷的事情都找国家的银行来借贷;第四件事情就是严厉惩治贪官,搞浮动工资,按照官员的政绩来发放工资;第五件事是按照《周礼》的记载,把全天下的官名、地名全都改了。如太守改叫大尹,县令改叫县宰,长安城改成了常安城,未央宫改成了寿成室等等,各种改名一时间满天飞。把自己的名称改了也就算了,还要把周边国家民族的名称也改了,如匈奴改名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后来还因为这种改名引发了外患。
可以说,王莽做的基本上都是好事,以至于后来的史学家也评价说王莽的改革是一个理想化的改革。这些改革在历史上成为王莽改制,那么王莽改制是怎样导致国家最终的动乱的呢?
▲王莽的末年,天下到处都是农民起义
其实王莽是用一个高标准的道德来强行干预了自然规律法则。我们就拿奴隶来说,在西汉末年之所以有人会卖身为奴,是因为遇到了天灾实在过不下去了才会如此。虽然成为了奴隶,但是好歹还能吃上一口饭,还能活下去。而废奴令出台后,人们不敢买卖奴隶了,那些遭到了灾荒活不下去的人,就失去了最后的生存手段,而全国360多万的奴隶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由于没有任何财产,他们也无法活下去;再说下取消各种贸易,将所有的生意收归国有,其实贸易是在人们资源买卖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王莽取消了所有的贸易之后,历史上对当时的情况留下了四字评价“食货俱废”,就是老百姓的吃的用的都没了着落;把所有的田地都均分的政策,着实得罪了不少大地主,他们也成为了后来反对王莽的主力军。
而王莽是一个有着高度道德、制度、文化自信的人,他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按照儒家经典学说来的,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连自己的亲儿子他都舍得杀,如果他人没有按照他的标准去做,那么他人也是该死的,该杀的。所以王莽的政权到了后期,也变成了暴政。
当时记载,全国所有的大陆上,到处都是戴着枷锁的罪犯,全国所有的监狱都出现了爆满的状况。因为王莽的道德标准太高,人们一般都做不到,王莽便用最为强力的手段推行他的标准,以至于一时间到处都是罪犯。
王莽由于过于自信,甚至到了一种偏执狂的地步,当时的国家来说,已经有了东海、北海、南海郡,王莽便非要搞一个西海郡,找来找去就找到了青海湖,当时青海湖还是羌人的地盘,为了这块地盘打仗自然是避免不了了,打下来以后便在青海湖设置了西海郡。没有人口怎么办?就迁了不少罪犯过去。
此外,王莽搞货币改革,一开始发行了大钱和小钱,到后来又奇思妙想地想出了上百种货币,各种货币名称不同,换算机制也极为复杂,货币改革最后的结果就是货币系统崩溃,人们又不得不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
就这么的改革,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搞了15年最终结果是天下大乱。王莽也只做了15年的皇帝,便在农民大起义中丧生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我认为王莽能够篡位成为皇帝,其实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当时民意的结果,只是王莽在当了皇帝以后,他的改革全部是按照儒家经典理论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偏执的改革,忽视了自然规律,以至于改革最终都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天下大乱。虽然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最终都成了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导致了他的王朝的最终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