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暑病脉症并治
一、暑伤气府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竹叶清暑。石膏清金。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人参石膏汤主之。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人参益气。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而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注: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生地汁滋补阴液,牡蛎壳重镇安神。
二、暑邪干心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脉数,此为暑邪干心也,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凡病暑者,当汗出。不汗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息高气贲者,不治。
注:
暑气通于心,汗为心之液,出汗则暑气随汗而解。
若不出汗,则暑气不得随汗解,郁而发热,故“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王冰注《素问·热论》语。)
但又不可发其汗,以免损伤阴液。暑为阳邪,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也。
三、太阳中暍(yē,暑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症》:“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篇)见之。”
太阳病 痉、湿、暍 不属于正伤寒,正伤寒太阳病只有中风(3-8)、伤寒(8-4)两种,故将《痉湿暍》篇置于太阳正篇之前,以示区别。
“与伤寒相似”,实非正伤寒,而属《金匮》杂病(第二篇)。
太阳暍病之“恶寒”为太阳病提纲症,非受风寒所致。
暑伤肺气,津液枯燥,是以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清金而补土,益气而生津也。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浮大为心脉,故加朱鸟汤之黄连阿胶。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亡阳)加温针,则发热甚;(亡阴)数下之,则淋甚。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水湿之患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者,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加人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猪苓加人参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注:
夏月汗出,浴于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皮毛冷闭,郁遏阳火,不得外泄,故生内热。
热则伤气,故脉微弱。瓜蒂泻皮中之冷水,水去则窍开而热泄矣。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