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暑病脉症并治

一、暑伤气府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竹叶清暑。石膏清金。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人参石膏汤主之。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人参益气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而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注: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生地汁滋补阴液,牡蛎壳重镇安神。

二、暑邪干心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脉数,此为暑邪干心也,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凡病暑者,当汗出。不汗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息高气贲者,不治。

注:

暑气通于心,汗为心之液,出汗则暑气随汗而解。

若不出汗,则暑气不得随汗解,郁而发热,故“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王冰注《素问·热论》语。)

但又不可发其汗,以免损伤阴液。暑为阳邪,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也。

、太阳中暍(yē,暑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症》:“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篇)见之。”

太阳病 痉、湿、暍 不属于正伤寒,正伤寒太阳病只有中风(3-8)、伤寒(8-4)两种,故将《痉湿暍》篇置于太阳正篇之前,以示区别。

“与伤寒相似”,实非正伤寒,而属《金匮》杂病(第二篇)。

太阳暍病之“恶寒”为太阳病提纲症,非受风寒所致。


暑伤肺气,津液枯燥,是以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清金而补土,益气而生津也。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浮大为心脉,故加朱鸟汤之黄连阿胶。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亡阳)加温针,则发热甚;(亡阴)数下之,则淋甚。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芍药二两。右七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水湿之患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者,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加人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猪苓加人参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右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物瓜蒂汤

瓜蒂二十个。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注:

夏月汗出,浴于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皮毛冷闭,郁遏阳火,不得外泄,故生内热。

热则伤气,故脉微弱。瓜蒂泻皮中之冷水,水去则窍开而热泄矣。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

(0)

相关推荐

  • 伤寒脉络之太阳病变证——热证

    六:太阳病变证 [辨证治则]: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太阳病,凡不属于六经之病者,皆可以此条作为治疗原则.详见于本篇第16条.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 ...

  •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9)

    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 辨少阴病脉症并治(13)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浅析 此言少阴病提纲脉证.言少阴必合心肾,心肾为火水之腑,阴阳之属.心属火主血脉,肾属水主元气,水火相交,阴阳相贯,方能化气上腾是为热.故少阴以热为 ...

  • 辨厥阴病脉症并治(14)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浅析:此言厥阴病提纲证.厥阴者阴尽之谓,阴尽阳生,是为阴中有阳.按<素问六微旨大论>:&qu ...

  • 辨湿病脉症并治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 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右四味, ...

  • 辨燥病脉症并治

    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 燥邪干肺 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此燥邪干肺也,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若移于大肠,则大便难,口 ...

  • 辨寒病脉症并治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着病),可不慎欤! 寒邪干肾 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注:<灵枢·五邪 ...

  • 辨热病脉症并治

    热之为病,有外至(伤寒),有内生(杂病).外至可移(六经),内有定处(五脏),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医多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

  •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7)

    第三章 六经病辨证与针炙配穴 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浅析:此言太阳病提纲脉证.太阳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外邪客表,太阳受病,脉必应之见 ...

  • 辨太阴病脉症并治(12)

    [图片]专家简介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