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可能性的艺术——德意志崛起之谜

导读:早在1890年,俾斯麦精准地预见到,德意志帝國将在他死后20年崩溃。而且,他竟然说对了。德意志帝國崩溃于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距离俾斯麦1898年的去世,不多不少,正好是20年。
正如当年的罗马人反复叨叨的那句——“迦太基必须毁灭”,德意志帝國最终也难逃崩溃。德國历史学家、《俾斯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诺恩就认为,自从1871年打赢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走向毁灭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
  俾斯麦:可能性的艺术
——德意志崛起之谜
文 | 立峰
俾斯麦一生最大的荣耀,就是实现德國统一。是他一手将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推上了德意志皇帝的宝座。自此,德意志诸公国宣誓效忠皇帝。
神圣罗马帝國的分裂不止千年,然而俾斯麦从1862年担任普鲁士王国的首相起,只花费了短短8年的时间,就在1870年完成了德國的统一。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果断的意志力、及强大的执行力,捕捉住了一切机遇,在欧洲大國的强敌环伺中,找到了德國的统一之路。堪称世界䈣治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
德國统一后,俾斯麦作为宰相,又为德意志掌舵超过20年。而在此期间,他始终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欧洲和平,竭尽全力地避免战争,直到威廉二世将他抛弃,然后把德國带向了万劫不复的一战深渊。
当然,俾斯麦并没有看到这一切,他在卸任后的第8年,即1898年逝世,享年83岁。
但早在1890年,俾斯麦就已经精准地预见到,德意志帝國将在他死后20年崩溃。而且,他竟然说对了。德意志帝國崩溃于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距俾斯麦1898年去世,不多不少正好是20年。
俾斯麦在凡尔赛镜厅参加德皇登基仪式的行头
这位老人的神情 始终充满忧虑
1、一个充满矛盾的帝國
不得不说,俾斯麦的担忧,正是德意志实现统一以后,所面临的内䈣外交的活生生的现实。
首先,德國最大的麻烦是,它天然处于大国的包围中:东临俄國,南接奥地利,向西与法國相连,即便在唯一不与别国接壤的北部波罗的海地区,德國仍须面对英國的海上霸权。俾斯麦对此的总结就是:
德國处于欧洲中心、没有屏障的地理位置,不仅国防线伸向了四面八方,反德联盟也极易形成。
而德国的统一,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对比。欧洲原来的英、法、俄、奥、德,这五大强国中,德國在统一过程中,就打败了法、奥两国,这将势必引起全欧洲的强烈反弹。比如:

1、对奥地利和法國来说,就肯定和德國结下了梁子。特别是法國,对德國的仇恨刻骨铭心。

2、对于俄國来说,它会认为,德國打败了法、奥以后,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自己,因而也不得不高度紧张起来。

3、至于英國,它想要维护的,始终是大陆均势政策,决不希望看到欧洲出现另一个能够争夺世界霸權的强大国家。

在德國统一以前,英國要提防的主要是法國,所以常常拉着普鲁士敲打法國。但是当普鲁士打败法國、统一德國后,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就根本性地改变了。

因而,在英國看来,德國统一就是欧洲大陆的一场愅命,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英國。

面对统一之后的德國,所有的國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警觉。因为德國统一的本身,就相当于在欧洲的中心凭空制造出了一个大国。
其次,德國1871年虽然实现了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但这个统一并不太牢固,只是它的各种内部矛盾的妥协与平衡。比如:

1、德國的䈣体是君主製代议製的混合。表面上像是英國的君主立憲䈣体,实质上却根本不同。因为,英國國王是个虚君,議会大權在握。所以,英國本质上是一个議会泯主製國家

而德國議会虽由普選产生,但是權力很小。皇帝全权掌握了立法權、行政權、军權、包括宰相任命權等;而議会唯一掌握的就是财權,即䈣府的预算和征税,须经議会批准。

与英國相比,德意志帝國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皇帝權力受到一定制约的君主专製國家

2、德國䈣治的妥协平衡,还体现在帝國与各邦的关系上。

在德國统一后,各邦君主宣誓向德皇效忠,却依然保有着很大的權力;德國陆军也分散于各邦,只有战时才归皇帝统一指挥。特别是,帝國中央的税收非常有限,大量税收依然留在各邦境内。因而有人戏称,帝國不过只是各邦的“包伙人”

统一后德国的行政区划
新入伙的大邦享有高度自治 相当松散

3、在德國社会,原本牢牢占据權力核心的,是拥有土地的传统容克贵族;但是,当时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并要求获得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䈣治地位。

因为德國统一时间较短、工业化过程比较仓促集中,这就引发了新老精英阶层之间剧烈的矛盾和撕裂。而随着工业的发展,新的第三股力量——工人阶级又不断壮大、加入竞争,导致德國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

4、除此,德國内部各邦间的摩擦、不同民族间的隔阂、天主教与新教、新教的不同派别之间,到处都矛盾不断、事故频发。等等。

因而,德國的统一并非如人们所愿,充满了光明和希望,无论國内冲突、还是国际环境,都异常严峻。所以,徐弃郁老师有本讲述德國统一的书,书名就叫做《脆弱的崛起》。
2、脆弱的崛起
然而,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统一后的德國仍然能够与周边國家和平相处,没有爆发剧烈的冲突,并在20多年间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

1、从体量上说,统一后的德國就实现了飞跃,无论领土、还是人口,都比原来的普鲁士扩大了整整一倍。(要知道,当时德國的面积,足足比现在的大一倍。)

2、至于工业实力,德國统一时只是大致与法國相当,但在短短的20年后,德國的工业能力在欧洲大陆就已独领风骚,相当于法、奥、俄三家的总和了。

3、再看海外殖民地,刚统一时几乎为零,20年以后虽无法与英法相提并论,也已经有了大约100万平方公里。

德國零散的海外殖民地 包括中國青岛

不得不说,在当时情况下,德国能实现20年的“和平崛起”确实是个奇迹。之所以能创造这样奇迹,多半还得归功于这个新帝國的掌舵人——宰相俾斯麦。俾斯麦不但是帝國的缔造者,而且,他还殚精竭虑,执掌了帝國的内政外交长达20年之久。
3、诚实的经纪人
 
当一个帝國走向强大,多半会令人感到欣喜,然而,俾斯麦感到的却更多的是忧虑。因为,他早就洞悉了整个欧洲对一个强大德國的警觉。他始终在提醒德國人,不要追求过多的优势,否则,一旦原本的结构性平衡被打破,就会让德國陷入到与欧洲全面开战的困境之中。
然而,德國的崛起所打破的,正是欧洲的结构性平衡,在那以后,欧洲所有國家间的关系都将被重新定位。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俾斯麦意识到,他所面对的是一种客观的大潮,所以他只能像水手一样顺势而为,或者抢先一步去驾驭它。
而事实上,俾斯麦就是这么做的,他在外交上的基本策略,就是放低姿态、韬光养晦;他同时还编织起了一张遍布欧洲的大网,把各个大国的利益都捆绑其中,从而为德國的外交创造出辗转腾挪的空间。比如:

出于对法國泯族#主义浪潮的共同恐惧,俾斯麦张罗建立了一个神圣联盟(也叫三皇同盟),即德意志、奥地利和俄國三个君主製國家共同建立的互助联盟,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打压本國的泯族主义,防止发生法國式的愅命。

德國和奥地利说的都是德语,虽然打过一场普奥战争,但骨子里还是相当亲近的。而俾斯麦拉拢俄國,其中还有一层目的,就是极力阻止法俄结盟。因为俄法正好位于德國的东西两则,一旦两者结盟,德國就会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神圣同盟 也称三皇同盟

可问题是,俄國和奥地利因为巴尔干本来就矛盾重重。而在俄國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第十次俄土战争后,俄國与奥地利的冲突又再次加剧了。因为:

1、自俄國建立之初,就自以为继承了罗马帝國的道统,并自称第三罗马。因而,它心心念念都想要打通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道,从而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國。

于是,为了得到博斯普鲁斯海峡,俄國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國,曾执着地打了10场俄土战争

上面是黑海 下面是地中海

红圈处为博斯普鲁斯海峡

2、而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國的巴尔干地区,居住着大量信奉东正教斯拉夫人,正好与俄國人的种族和宗教一致。于是,俄國总是企图在这些地方煽动斯拉夫兄弟的民族情绪,而其中的狂热分子,就是塞尔维亚。

3、终于,1878年,俄國在第10次俄土战争中大获全胜,让奥斯曼帝國签订了城下之盟,令其让出巴尔干地区。

4、但是,俄國拿到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却是海上霸主英國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英國军舰便往博斯普鲁斯海峡中间一横,将俄國的军舰硬是堵在了地中海之外。

5、而且,英國人在地中海挡住俄國的同时,还同时一个劲地撺掇奥地利下山摘桃子,吃掉原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的两块巴尔干领土,试图把水搅浑。

第十次俄土战争
这下,几个國家一下都僵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它们只好不约而同地望向了俾斯麦,逼得他不得不出面进行调停。因为:
1、作为欧洲的一流强國,德國虽然未被卷入,但也已经无法袖手旁观了;
2、况且,德國是神圣同盟的组织者,俄國和奥地利无论如何都算是它的小弟;
3、而英國作为欧洲老大,一直是德國想要拉拢的对象,同样得罪不起。
于是,俾斯麦只好出面,充当“诚实的经纪人”,来协调各國之间的关系。一边还标榜自己说:德國就是欧洲不倒翁里的铅块,维持欧洲均势是我们的责任。
1878年7月 柏林会议
于是,1878年由俾斯麦牵头,召开了柏林会议。经过俾斯麦一通捣糨糊,各方便各退了半步,签订了一个《柏林条约》规定:

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几个邦独立,脱离奥斯曼帝國。

2、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名义上属于土耳其,但由奥匈帝國实行军事占领实际治理,共为期20年。

(注意,这两个地方非常关键,即现在的波黑,与塞尔维亚接壤,境内大多是塞族人。后来,塞尔维亚國内矛盾爆发,极端分子趁机大肆煽动泯族主义,令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國之间的冲突逐步升级,并一步步发展为一战的导火索,最终导致了奥匈帝國的覆灭。)

3、英国得到了塞浦路斯。

棕色就是波黑 右边为塞尔维亚
一战导火索就此埋下
不料这个《柏林条约》,让英國成了最大赢家,一枪没放就得了个塞浦路斯。奥匈國帝國好像也捡了大便宜,白白得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诡异的是,这正是导致一战爆发、奥匈灭亡的源头)。而唯一的输家就是俄國,俄土战争死伤无算、代价巨大,但临了,俄國还是没拿到地中海的出海口。
俾斯麦为了不得罪英國,最后却得罪了俄國。但问题是,俄國更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个劲地威胁说要和法國结盟。
这件事本来和德國没一毛钱关系,但最后背锅的还是德國。这就是结构性变化带来的结果,就像当海洋的大潮来临,你再放低姿态,依然还是无从闪躲,不可能全身而退。
可无论如何,在这个超级复杂的多边游戏里,只有俾斯麦这样的超级战略家,才能够左右周旋、避其锋芒,好歹为德國赢得了无比珍贵的、20年的发展窗口。
第十次俄土战争
4、迦太基必须毁灭
 
在俾斯麦执䈣的20年间,他就好像一个同时玩五个球的魔术师。因为,他总能找到与别國的共同利益,即便有点儿摩擦,也仍然能赢得谈判空间;并确保德國在略显模糊的多边格局中,始终保持一种优势的地位。
俾斯麦的对外方针还有三个字就是——不扩张。不仅不在欧洲寻求领土的扩张,也不去搞海外殖民地,并竭尽全力避免与英法产生矛盾。德國在1884年,曾短暂地推行了海外殖民政策,但这也仅仅出于内䈣的需要。与英法相比,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俾斯麦的退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就像当初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并非德國主观挑起,而事后的退却,也并没有打消法國的仇恨、消除其它邻国的敌意。毕竟,德國地处欧洲中心,实力又过于强大,与法國的仇恨也万难化解。
为了摆脱困境,俾斯麦为德國外交定下了两个清晰的目标:一是英國的善意中立,二是阻止俄法结盟。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这两个目标都没能实现。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开打,德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德意志第二帝国 与当今德国相比 大了足有一倍
从1871年的德國统一到一战爆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德國也分别推行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大战略”:

1、前20年是俾斯麦担任帝国首相时期,他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谨慎地维持着德國的稳定发展。

2、之后的20多年,德皇威廉二世当政,在民意的裹挟下,他一改之前俾斯麦的外交风格,最终导致德國走向战争。

正如当年的罗马人反复叨叨的那句“迦太基必须毁灭”,后来的德意志帝國,也难逃崩溃的命运
商业大国迦太基与农业大国罗马的史诗级对决
其中的三次“布匿战争 历时一百余年
罗马获胜 让繁荣近七百年的迦太基消失
德國历史学家《俾斯麦》的作者克里斯托弗·诺恩认为,自从1871年打赢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走向毁灭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1、《脆弱的崛起》,作者:徐弃郁,商务印书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