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微雕工艺技术之【核雕】

核雕,顾名思义,是利用果核进行工艺雕刻的一种技艺。在我国,核雕的主要材料为桃核、杏核和橄榄核。

核雕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明代的核雕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核雕在明代的苏州、山东、广东等地兴起并进入全盛期,人称"鬼工技",艺术水平高,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喜爱此物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宣宗朱瞻基、熹宗朱由校都酷爱核雕,天启帝还亲自操刀刻立体果核雕"五鬼闹判",且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明代的核雕材料大多是核桃与杏核,而橄榄核则用的较少,核雕的题材大多是神仙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物等。明朝是工艺精致小品制作的高峰,雕刻崇尚简约质朴,意境清远,与清代的华美繁缛形成鲜明对照。核雕采用了竹雕的刀法,作品轮廓精准,曲线分明,细节纤毫入微,但明朝的核雕实物十分罕见,真正的清朝核雕,能流传至今的也极为稀少。

明代核雕工艺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民间艺人,王毅(王叔远)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微雕艺术家。他创作的核雕“东坡夜游赤壁”之舟,舟上艙轩篷楫,什物俱全,镌刻苏东坡等五个人物,精妙传神。明末散文家魏学洢写了一篇《核舟记》,描述了王叔远首创核雕核舟之事。后此文辑入《虞初新志》,得到广泛流传,核雕因此而名扬天下。《核舟记》生动地技记述了明代核雕的精细工艺,“东坡夜游赤壁”之舟,成为后世核雕的典范之作。

东坡夜游赤壁

明代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橄榄核相对较少。从清代中期开始,核雕的用材转向橄榄核,核雕技艺水平不断进步,名家辈出。清康熙年间的“金老”善雕核舟,有“刻棘镂尘之巧”。清乾隆年间,核雕艺人陈祖章、杜士元,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共有八人,形象刻画精致,神态超逸,舟底刻有《赤壁赋》全文,令人叹为观止。目前,陈祖章的一件核舟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杜士元是苏州吴县人,他也擅长雕刻核舟,有“穷极工巧之能事”。《履园丛话》记载杜士元所刻核舟,每枚值50两。杜士元创作的《渔乐园》是迄今仅见得一件橄榄核舟,收藏于常熟市博物馆。

清末因战争原因,核雕行业凋敝,直到民初时期才有所好转,江浙一带涌现出许多擅雕能刻的高手,如民国初年的山东桃核雕的都桂兰及徒弟考功卿、苏州舟山的殷根福及子女和徒弟殷荣生、殷雪芸、钟年福、须吟笙等,他们成为中国核雕业内承上启下的名家,为中国核雕工艺的繁荣和传承做出过重大贡献。文革后期,钟年福创办了吴县光福舟山工艺厂,招徒传艺,苏州核雕由此得到传承、发展。钟年福、须吟笙成为业内公认的、当之无愧的“光福核雕传承人”。

核雕派系

南工橄榄,北刻桃核,地域材料的区分有益核雕技艺的特色发挥。

历史上就有核雕的南北之分,苏州、上海、福建、广州、湖北等地称为"南工";潍坊、廊坊、天津、西安等地称为"北工"。南北两派的核雕工艺并不存在优劣差异,只是在材料使用、加工工艺、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上有所不同,一类精细入微,一类神韵豪放。南派在浓厚传统艺术的熏陶下,作品细腻优雅,技法纯熟,将南方婉约隽秀的山水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北方更倾向于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精时琢磨,多能展示出作品浓厚的个人风格。

核雕已形成地方风格,舟山一脉、潍坊一脉各具特色。舟山的罗汉观音、八仙念珠,刀法雄健,形简意赅,驰名江南;潍坊核雕传承有序,巧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纹,别具风格,尤得其妙。

苏州舟山素以刻制橄榄核著名,核雕刀工清秀,作品写实,以重工精雕见长,以"精细奇巧"取胜,精细体现在作品的工艺上,点睛之处细如针尖又形象生动;奇巧体现在核雕作品体积虽小却构思严谨。代表人物殷根福民国时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代表作品"殷式罗汉"技艺成熟,取法"五刀定位"笔头一刀、眼睛两刀、耳朵两刀,然后整体与局部之间迂回用刀,表情自然,双眸传神,挺刀爽劲,厚朴凝重。

山东潍坊核雕近三百年历史,诸城人张大眼清末在北京宫廷刻朝珠、念珠、手串、佛珠等名噪一时,张大眼收徒都渭南,都渭南把绝技传给儿子都兰桂,都兰桂收徒二人,义子考功卿,孙子都传恭,考功卿传技王绪德,师承关系脉络清晰。潍坊核雕主要材料为核桃、桃核、杏核、枣核,刻以山水、花鸟、人物及舟车、印章等,也有"红楼梦"、"西厢记"、"八仙过海"等传统题材,代表人物还有丁念廷、高家俊、陈子和等。

另,广东善雕花舫,所刻双层花舫上下有十六度开闭的门窗,一核之中刻出人物达58个,舟之前后还有可活动之锚链,竭尽巧思,巧逾鬼工,雕达至极,足胜古人。代表人物有区桂来、江泽流等。

核雕工艺

可以分为:薄意,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镂空雕,镶嵌。

核雕的制作与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首先要精于选料,因乌橄榄品种繁多,须根据其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一般以粒大、核厚、色红,饱满为佳;然后是设计,需根据核的形状进行构思,并将需刻划的形象在核上勾勒;其三是定形,即根据勾勒的图案打坯,即初步加工;其四是粗刻,即对整件作品的细部进行刻划;第五为细刻,即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细部完善,特别是对人物的脸部、手部等重要部位作调整,使之更加生动;第六打磨,一般以粗细砂纸打磨作品,使之光洁细腻;第七是抛光,布轮抛光后的核雕作品细腻、润滑而富有手感。如果雕刻罗汉头这类常规作品,胸有成竹则无需在核上勾画草图,自殷根福始就形成了五刀“定位”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即鼻头一刀,眼睛二刀,耳朵两刀,关键是下刀部位要准确。诚然,同样是雕刻罗汉头,其形象刻划也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别。

核雕刀:

1、平刀,形状象单刃的篆刻刀,按刃宽分很多规格,可做大形。也可雕细部。一些高手就用大平刀开眼。

2、半圆刀。就是在半圆的钢条上,磨出斜刃。同样有很多规格。用途广泛。一件核雕作品上的起伏,转折处,多用半圆刀。

3、角刀。形状象个倒三角。多用于细部雕刻,象眼,牙齿等。一个好艺人可能有二,三十把刀放在手边,随取随用,运刀如指。看其雕刻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4、修光刀。 形状像斜刀,但是没有斜刀那么锋利的刀尖, 只是用来刮削表面光滑用的。

5、掏肉刀。形状很像一段铁丝,或者钢丝,但其实是用来挖核里面的仁的,因为仁如果不掏出会生虫不利于保存核雕。

6、特小刀。 形状和以上几种类似,只是刀头直径更微型,甚至达到零点几毫米! 适合雕刻米粒大小的景物。

7、刻刀把。 常见的有双头索,也叫拿子、金属刀把等,原本为钟表修理工具,因为小巧玲珑方便使用后为核雕界人士采用。2013年,在以往工具的基础上研发了一种新款刻刀把,结合了传统木把与现代金属刀把的双重优点,既有木把的华丽大方手感好上档次,又满足了使用方便好携带的需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