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误用典型例句详解(四)
高考成语误用详解
151.同学们问我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依我的门户之见,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门户之见,门户:派别;见:成见。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152.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素昧平生,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不用于知识。)
153.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瑟瑟失调,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154.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既然已经不会走路了,怎么走出自己的路来?)
155.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是可忍孰不可忍,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156.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念念不忘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157.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一笔抹杀,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158.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绘声绘色,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不用于演戏。)
159.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不形容衣服很不合身)
16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厚此薄彼,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
161.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
(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较快地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
162.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姹紫嫣红,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花。)
163.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喧:大声吵嚷。喧宾夺主,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
164.11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拢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
(蹴:踏;就:成功。一蹴而就,踏一脚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大江截流决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165.“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放诸四海而皆准,一般指友谊、团结等牢不可破。此处可用“颠扑不破”。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打都不破的,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
166.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167.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舍本逐末,放弃主要的、根本的,而只追求次要的、枝节的。生产与生活不存在本末关系,只有因果关系。)
168.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衷:内心。无动于衷,内心动也没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置之不理。读书是孩子应做的事情,只能说认真与否,不认真不能叫做“无动于衷”。)
169.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举案齐眉真可谓。
(案:古时有脚的托盘。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
170.虽然这个店的招牌几易其名,改弦易辙,但因其服务质量差,顾客仍然门可罗雀。
(易:更换;辙:车轮轧下的痕迹,这里指道路。改弦易辙,乐器换掉弦,车子改换道路。比喻变更方向、计划或作法。招牌易名不叫改弦易辙。)
171.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
(陈词滥调,陈旧而不切实际的言词,空泛的论调。过时的消息不叫陈词滥调。注意:“陈词滥调”的“滥”不能写成“烂”。)
172.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忍痛割爱: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己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叫“忍痛割爱”。)
173.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手病态地抖动不叫“情不自禁”,可用“不由自主”。)
174.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占便宜当然不是应该做的事。)
175.经过挑选,66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警院的大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唐杜牧有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旧时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7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飞黄腾达了。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腾达:形容马的飞驰。飞黄腾达,比喻一些人的地位提升得很快。不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177.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目标已经确定,如何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呢?两代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广泛吸收群众有有益的意见。主语应该是领导者。)
178.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维妙维肖。
(维:语气助词,维妙维肖,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自然界的事物不能称维妙维肖。)
179.他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
(游刃:运转刀刃,即用刀来操作。游刃有余,对于运转刀刃是宽宽绰绰,大有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不能用来指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
180.西山村伏击战中,日寇被八路军打得横尸阡陌、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原来形容惨死,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181.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汗牛充栋、杂七杂八吗?
(汗牛:使牛出汗;栋:栋宇,屋子。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极多。)
182.号声一响,连长一声“立正”,如潮似浪,热火朝天的操场,顿时万籁俱寂。
(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人声、号声消失不叫“万籁俱寂”。)
183.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
(斤:斧头。运斤成风,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不是有力气的意思。)
184.筹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确定了长江二桥通航标准。
(从长计议,指放宽时间慢慢商量考虑,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句中可用“从长远考虑”。)
185.我学数学进步较快,而学语文却如逆水行舟,进步缓慢。
(逆水行舟:比喻不前进就要后退,没有前进缓慢的意思。)
186.这盘棋,让何山对王江,那还不是白驹过隙,轻而易举取胜。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没有轻而易举的意思。)
187.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杳:幽暗。杳无音讯,见不到踪影,形容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句中可用“无影无踪”。)
188.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
(期期艾艾:《史记·张丞相列传》里说,周昌口吃,一说话总要重复说“期期”。《世说新语·言语》里说,邓艾口吃,一开口就要说“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189.围棋大师聂卫平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用于此不当,可改为“猝不及防”。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190.足球比赛正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冲:要冲,交通要道。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对方的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遭受灾难。并非指冲在最前面。)
191.我的家乡植被被严重破坏,以往曾多次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治理下,只不过几年,家乡就改头换面,山清水绿,牛肥羊多。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贬义。不表示旧貌换新颜。)
192.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付之一笑:用笑来对待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句中误解为对人笑脸相迎。)
193.他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与“造诣深”无关。)
194.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行,不有犯而不校。
(校:计较。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195.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批驳得淋漓尽致。
(淋漓:渗透了水的样子,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得充分、详尽,或痛快到了极点。可改为“体无完肤”。体无完肤:比喻论点全部被驳倒或文章被删改得很多。)
196.惨绝人寰的练习者关淑云亲手将自己不满9岁的女儿活活掐死,其行径令人发指。
(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不能形容人。/补充: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197.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接踵而至”形容一个接一个来到,虽有人多的意思,但前文有“人流如潮”,构成“人流……接踵而至”的搭配,就不妥了。)
198.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句中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
199.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新笔。
(伥;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来给虎吃。比喻给坏人做帮凶。句中“这帮家伙”就是行凶作恶的坏人,不是帮凶。)
200.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辰,真是不胜枚举。
(枚:个。不胜枚举,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星辰“无数”,不同于“为数多”,“不胜枚举”不足以表示“无数”。)
201.我们时常留心书店里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预告,却视而不见这方面书籍的出版。
(视而不见,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形容不关心,不注意。句中误解为“没有”。)
203.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张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气。
(醍醐:纯酥油,由牛乳提炼;灌:浇;顶:头顶。醍醐灌顶,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也比喻感到清凉舒适。)
204.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大亏的。
(训:法则。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错误”不可能成为“法则”。句中把“训”误解为“教训”。)
205.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206.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众多的样子。莘莘学子,众多的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
207.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空巷: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万人空巷,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热闹情景。)
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句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208.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栗:栗子。寓言《猴子和猫》里说:猴子骗猫给它取出火中的栗子,结果猫不但没吃着,反倒把脚上的毛烧掉了。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209.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差强人意,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可改为“强人所难”。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
210.塑料有不受酸碱腐蚀的独到之处,这是钢铁所不及的。
(独到之处,指与众不同的见解。不是指某种特点。)
211.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广为流传。
(漠不关心,多作谓语,谓语前常有介宾短语作状语,后面也不能带宾语,句子带上了“人民疾苦”不当。)
212.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语请人帮助的客气话。这是个敬词,一般用在请托或感谢对方的场合,如“请(你)鼎力相助”、“感谢你的鼎力相助”。)
213.他就是这种认准了,就执迷不悟地把路走到底的人。
(“执迷不悟”本为“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句子作褒义词用显然不当。)
214.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215.我国西部地区如能用好政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那么迅速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青出于蓝,是完全可能的。
(“青出于蓝”意思是学生超过老师。不适合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关系。)
216.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断线风筝,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而句中“小燕”却在“打电话给妈妈”,显然自相矛盾。)
217.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杜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各有千秋”:各有特长,应删掉“半斤八两”。)
218.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219.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最终取得了胜利。”
(振振有词,说得似乎理直气壮,贬义。不能理解为理直气壮。)
220.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胸无点墨,身无长物,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身无长物,“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文中误用为“特长”的意思。)
221.去年,试制工作遇上了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度过了难关。
(屡试不爽,“爽”指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文中误把“不爽”理解为“不成功”。)
222.编辑甲对编辑乙说:这篇文章太差劲了,真是诛心之论。
(诛心之论,指只推究其用心而定罪,亦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或深刻的议论。文中显然望文生义,误以为“不好的言论”。)
223.张大夫给我针灸了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腰腿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使病危的人痊愈。显然该成语不能在一般的情况下称赞医生,句中对该成语适用的范围不明。)
224.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该成语适用范围要注意一是用于两人之间,二是要处于困境中,句中成语是误用了。)
225.听到战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他如丧考妣,悲痛万分。
(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般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褒贬不当)
226.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现代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227.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228.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春秋鼎盛:指正处在壮年。春秋,指年龄;鼎,正当。例句中成语“春秋鼎盛”修饰的对象是“时代”,对象用错。)
229.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用错对象。)
230.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其中,“蓬荜”是谦称自己的居室,“生辉”含有对别人或别人东西的赞誉。所以“蓬荜生辉”一词只能出自自己的口。这里用“蓬荜生辉”,有贬低别人居室的嫌疑,因而使用是不恰当的。)
231.有人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可是轮到自己身处其中,也便随风而走。他们忘了,曾几何时,自己对这些现象又是何等咬牙切齿。
(“曾几何时”意思是由过去到现在“时间过去没多久”。例句显然误解了,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是“曾经”的意思,所以完全用反了。正确的使用如“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32. 我军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无敌。
(“纵横捭阖”形容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争取。例句所说“我军在战场上纵横捭阖”,这是事实,但“纵横捭阖”与“所向无敌”并提,语意就费解了。作为战争,主要是依靠实力,依靠战场上的胜利,纵横捭阖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是以战场上的胜利为基础的。单纯靠“纵横捭阖”是不可能“所向无敌”的。很明显,例句的作者误以为“纵横捭阖”表示往来奔驰,没有阻挡,造成句义含糊。宜改为“纵横驰骋”。)
233.近段时间,“超级女生”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234.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努力呀!”
(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235.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能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动”。)
236.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河东狮吼”意思是“比喻悍妇发怒”。)
237.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江河日下”指“长江大河的水,日夜流向下游而不止。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一般用于事物的比喻。)
238.老杨下车伊始,没回家歇歇脚,就兴冲冲地带着新菜种到地里去了。
(下车伊始,指官吏初到任所。)
239.翻他的文章,不忍卒读,每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很多,但却全是些语法不通的病句。
(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240.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呼之欲出”,呼,叫、喊;之,文言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将要;出,出来。意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这里与“立体报纸”这一对象搭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