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匋:格调高越 气势恢弘 京胡名家王瑞芝老师琴艺浅介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来源:京胡鉴赏)

王瑞芝

王瑞芝(1909年——1976年),满族人。王老师的琴艺最早师承票界前辈笛师胡子钧先生,树立了对艺术严谨诚敬的作风,并打下了尺寸、气口的坚实基础。其后一度受教于陈彦衡先生,练就多套曲牌,并受到了古朴儒雅气质的熏陶。早年傍梅兰芳弟子魏莲芳期间,受到徐兰沅扎实流畅,落落大方风格的一定影响。其后傍言菊朋,促成了明秀挺拔的艺术风格。最后傍了余叔岩,可算是得到了最严格完整的训练与熏陶。特别是1938年以后陪同孟小冬一边伴奏一边聆听余先生教诲说戏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的教益最为丰硕。此外,1946年起,王老师在上海傍孟小冬并教戏期间,因体弱及左胯伤痛,开始从名师学习太极拳,勤练不辍,除得身强体健外,还在琴艺中融入了“柔中带刚,圆中有方”等深层的体用哲理。1950年代初,应孟小冬之邀赴香港与郭筱农、任莘寿等琴师常去孟宅聚会。王老师为孟调嗓、课徒伴奏的同时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录音资料。后期应谭富英邀请由上海回到北京,有了谭余交融的机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王瑞芝操琴 孟小冬演唱《击鼓骂曹》

王老师琴艺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心法、身法、技法三层。心法或曰存心,是指平等心、仁爱心和坚定心。心中平顺就气定神闲;心存敬爱就与景与人和融契合;心中对以我为主、不依不附的艺术方向坚信不移。王老师曾说:“对玩意儿要忠敬诚信,用心上进。要是为了学几手就拿去奔饭,我就不教给你了。

”身法者,身形正直能生长浩然正气,讴歌义士忠良,鞭挞贼子奸佞;自头顶至尾骨,脊柱挺拔中正,能生长充沛的内力,脊柱主导,使全身形成一个整劲。发弓起音自脚起,主宰于脊柱,经手指达于琴弦;落音经周身毛发归于四外。老师说过:“全身要放松。”就是各关节都带三分劲的,松而贯通有力的松,不是松懈的松。“劲意由内而外,不用拙力。”也曾提到,孙佐臣先生见王瑞芝少年时操琴,说:“这就对了,拉胡琴不是用力的。”王老师操琴之姿势,原是架腿的,发现左胯伤痛与架腿有关,以后逐渐改成不架腿了。

技法不外乎弓法、指法和弓指应合三方面,王老师说过:“上弓要快,音要起来,戳弓要慢。劲儿在上弓,味儿在戳弓。”“起弓要在近手指马尾处开始才充沛有劲。上下弓子要拉满。”“上下调头,弓子不要停。”就是调头前,弓子手指继续走别停,待身手都先调过头来,最后才是弓子调头,这样全身像抽丝一样带动弓子,才匀净有劲儿。

  王老师讲:“弓毛贴紧担筒,弓杆要立起来(相对弓毛)。”这样换里外弦时,弓杆前后动得较少,无名指扣住弓毛,像荡秋千似地里外摆动。即右手桡骨轻微转动,如握小锣的锣板和弹月琴的动作。王老师也曾说:“胡老师教我学胡琴前,先学小锣和月琴。”指法包括握琴、搁琴、按弦等。握琴是虎口张开,拇指根节在下,食指根节在上,上下别住担子,而不是夹住。虎口有了夹劲,手指就发紧。搁琴是左胯内抱,琴担略后倾,并左倾约三十度(在地心引力帮助下弓及拉里弦),让底托后部与琴筒后底部卡搁在左股中部,其时弓毛挨弦处约位于胸腹左右的中间,琴筒约略与胸腹平行。按弦要点是手指各关节均匀弯曲,各手指自然弯曲所构成之平面垂直于按弦之点,且按力方向朝向担子(亦即朝向蛇皮),这样力量集中,省力又效果明显。

按弦以指肚之最高点首先触弦,然后徐徐按下,由轻而重。再视弓力的小大而调整按弦的轻重。弓指应合主要表现在发音、落音、滑弦起音、滑弦落音、打音和加强音等方面。发音要点在两手同时触弦(不能有先后),发音才能准确脆亮,如击鼓弹弦。落音要点在弓子加速推后离开弦,手指加力按住,就出悠长的余音。两次打弦作气口,用于句中,如〔二黄原板〕过门之里弦戳弓一指音,用二指打两下,以及〔西皮慢板〕行弦之拉弓第二指音,用三指打两下。滑弦起音,如〔二黄摇板〕过门外弦第一指音之长拉弓,〔西皮摇板〕外弦第一指音之长拉弓,(还有西皮、二黄之里弦“1”音等)都是上弓先用前大半弓子清楚发出降半音,然后用后小半弓子,按弦手指缓慢滑动至正音,其音效外弦犹如长虹经天,里弦犹如击鼓之声。随后之一拍两字的后一字,按弦手指不可跳动,尤其后半拍音由于弓力快促,尤需手指加重,以保持音色纯正。滑弦落音以西皮“1”字为例,落音的前一弓拉足,落音下弓的前半弓要慢,并出准“1”字,落音用后半弓快推,手指自“1”快速下滑,并顺势滑过千斤离弦,其时弓毛也快推离开弦,即出浑厚深远的落音。单打音宜快不能慢。有用于第一音作醒耳音,如【西皮三眼】之“6”音。或用轻打音不作醒耳,而添圆润,如【西皮三眼】过门外弦一拍四字中最后一个“6”音用轻单打快轻拉,以增流畅。戳弓三打音常用于二黄外敞弦,如【散板】、【导板】过门,及托唱腔中之轻擞,如《八大锤》“渴饮雪”之“饮”字。加强音用原字双打加强,如【二黄原板】过门第三句首音“3”。强垫音加强,如《空城计》“准备着羊羔美酒”之“羔”字,音符“2”前加一强垫音“3”,如敲鼓之效果。王老师从陈彦衡先生学的曲牌中有些较独特的拉法,如二黄[八岔]首句末尾“1”字分作先上后下两弓;再如西皮【柳青娘】第二句开头的“3”字,食指先向下滑至升“4”再迅速上滑,出“3”音。这两种拉法都显得俏丽活泼。

王瑞芝操琴照

老师提到:“余先生常说,尺寸是第一位,气口第二,劲头第三。”看来,尺寸就是板眼节奏,是即景生情,由心而出,有曰:“心板”,是表现剧情和牵动观众的最重要因素,属于心法范畴。气口是呼吸,自己身上调理合适了,人家听来也觉舒服,是身法范畴。劲头是虚实结合,奇正相生,属技法范畴。以上三层方法所产生之总体效果,或曰章法,或曰风格,可以见仁见智。但就笔者感觉,老师琴艺的特色,可称:格调高越,气势恢弘,激越处如长虹经天,柔细处如落英缤纷(每一音均头尾完整),有儒雅仙圣意境。

瑞芝老师留下的录音大体有:1933年为言菊朋灌的唱片,有《卖马》、《清官册》、《大保国》、《骂曹》、《天雷报》、《骂杨广》、《珠帘寨》、《乔国老讽鲁肃》、《卧龙吊孝》;1940年为余叔岩灌的两张唱片,《沙桥饯别》、《伐东吴》和《打侄上坟》,用的胡琴是谭鑫培琴师王云亭的老尺寸紫竹琴;1947年9月上海中国大戏院杜月笙作寿,孟小冬等唱的《搜孤救孤》,用的是孙佐臣给陈德霖灌《彩楼配》唱片的紫竹琴;在香港给孟小冬拉的教唱录音,以及孟小冬、赵培鑫、钱培荣等的一些录音,用的都是孙老琴。1950年代后期,自回北京傍谭富英后,有多段录音,如《乌盆记》、《将相和》、《桑园寄子》、《朱砂痣》、《战太平》、《打鱼杀家》、《打棍出箱》等,用的是屠楚材送的罗汉竹胡琴,经洪广源换筒后音质大佳,谭几乎非此琴不能唱。三把老琴至今保存良好,王家兄弟常以之业余操习,以为纪念云。

老师与笔者既属师生,又是拳友,相识30余年,彼此无有间隔,是以对老师之琴艺略有浅窥。因非行内,写来不免错漏,权以行外所见,聊备一格,用资引玉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