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与优秀之间的差距,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

偶然间读到关于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方才得知,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此人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他的口头禅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这位认为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的“名人”,最后死在了“跟汪大夫差不多”的王大夫手里。正所谓,差以毫厘谬之千里。

20岁出头的时候,总认为自己唯一的,特别的。即使是看见别人的优秀,也认为自己跟他们之间的差距只有那么一点点,却不知看似“差不多”的一点点,却是一个巨大的沟壑隔断了我们与优秀之间的道路。

高三那一年,背负着高考这座大山的我们,每天像是扎了鸡血一般在书山题海中挣扎。班里有一个叫李婷的女生,跟其他女生有所不同,她对于数学有着难以言说的痴迷。

当高年到了最后100天冲刺的关键时刻,我们面对着500多页的复习资料,每个人都是卯足了劲儿的刷题、练习。同学们之间都在暗中的较劲儿,仿佛谁能最先完成这500页的挑战,谁就是高考赢家似的。

那时的我,对数学有着相当大的自信,一直以数学这门课中让一个女生独占鳌头为耻。当一个月的时间悄然过去,我对着已经完成80%的复习资料沾沾自喜的时候,听闻李婷已经让那本厚厚的复习资料“缴械投降”,我震惊了。

自那以后,我知道我与学霸之间的差距不是看似简单的“2分之差”。学霸考100分,是因为试卷的分数只有100分,而我考98分是我的能力只有98分。

如果说能力上的差距是水平位移的话,那么认知上的差距就是垂直距离。

对于水平位移,我们可以用时间和汗水去缩短,但是对于垂直距离,如果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我们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就像以前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别一天天的就知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大学毕业时的我以不错的成绩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好多朋友都会问我为什么放弃攻读博士的机会?那时的自己觉得,自己跟选择读博的同学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之所以不想读博,就是想过的洒脱一点。现在想来,觉得很是可笑。

研究生期间自己的浑浑噩噩与博士在读同学们的轰轰烈烈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不管是爱姐、李科还是宁宁、耀文,他们在学术上的追求以及对自己的严格,都是我难以企及的。可笑的是,我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跟他们没有差别。

当我做出不读博士这个决定的时候,就是在心底里认为自己做不到那种程度,更不适合去读博士,这是来自心底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抵触,也是自己认知上的差距。未战先言败,在气势上我已经输了。

人一旦堕落,哪怕是短暂的几年,上帝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收走你的天赋和力量。生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我们在认知上开始怯懦的时候,我们眼中“差不多”的距离会在一瞬间扩大无数倍。

记得在《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看到别人很优秀的时候,正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找到自身的差距,而不是抱怨和挤兑别人努力的行为。就算把别人的关系和门路放到你身上,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样好?还是依然是个扶不去的阿斗?

承认我们与优秀之间的差距,看清这段距离,不管是水平位移之差还是垂直距离之别,找出这个差距,向着缩短这个差距的方向去努力,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