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脑包虫病的防治
笔者所在的灵寿县许多个体养牛场因为犬牛混养而导致奶牛出现脑包虫病,而且许多基层兽医误诊为脑炎,延误治疗多数引起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余者经过笔者诊治8例,均获痊愈,今将诊治所得写出,以期抛砖引玉。
脑包虫又名脑多头蚴。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脑部引起的,亦可感染人。成虫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里。
1、流行特点:多头绦虫成虫寄生在犬小肠后,其成熟的孕卵节片或者虫卵随犬粪便排出,污染牛羊的饲草或者饲料而被牛羊吃入后,虫卵内的六钩蚴随血液进入脑内发育为多头蚴而导致牛患脑多头蚴病。犬因为吞食患脑多头蚴病的牛羊脑而感染多头绦虫,一般在小肠内经过1—2个月发育为成虫。
2、临床症状:患病初期体温升高,呼吸和心跳加快,强烈兴奋甚至急性死亡。后期体温多正常或者略高,病畜将头倾向脑多头蚴寄生侧做圆圈运动;如果虫体寄生于脑前部,患畜多头低垂,向前猛冲或者抵物不动;寄生于脑后部则头高举或者后仰,做后退运动或者坐地不能站立;寄生于脑脊髓部则致后躯麻痹;寄生于脑表面可致颅骨萎缩而变软变薄,触诊有痛感,病畜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一般在疾病症状未发作的时候食欲略减或者基本正常。
3、确诊: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牛场有散养护卫犬并且犬粪便有污染饲料、饲草的可能即可确诊,如有必要也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查:可切开病变部囊肿,制片镜检发现脑多头蚴即可确诊。
2)变态反应:以脑多头蚴的囊壁及原头蚴制成乳剂抗原,注射于病畜的上眼睑内,一个小时后出现皮肤肥厚肿胀,厚度为1.7—4.2厘米即为阳性。
4、类症鉴别:本病被许多基层兽医工作者混淆于脑炎,其实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脑炎多发生于蚊蝇等吸血昆虫猖獗的季节,并且临床症状表现多较剧烈,如体温急剧升高、食欲废绝,严重的神经症状甚至昏迷休克,多数急性死亡。而本病的发作无明显的季节性,症状表现多比较温和,病程相对较长(可达3—6个月)。
5、防治措施:
1)预防:加强卫生检验,不用患脑多头蚴的牛羊脑及脊髓喂犬。加强犬的管理,做好定期预防性驱虫(用药及用量同治疗)并且无害化处理犬粪,防止其中的孕卵节片或者虫卵污染人、畜的食物、草料和饮水。
2)治疗:可选用吡喹酮(牛羊每公斤体重内服50毫克)、丙硫眯唑(牛羊每公斤体重内服15毫克),每隔5—10日用药一次,连续应用3—6次即可。
6、注意事项:用驱虫药后,部分患牛可能会因为虫体死亡,囊壁破裂,囊液流出而使患畜出现症状加剧,出现精神沉郁或者其它神经症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等症状,严重者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会很快死亡。抢救措施如下:
1)强心、利尿降低颅内压:药物可选用安那咖2—5克和甘露醇1000—2000毫升。或者25—50%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
2)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磺胺嘧啶钠(0.07g/kg体重,一日2次)或者其它容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广谱类抗生素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