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函谷对之十六:如何才是守静

金童子道德经养生不传之秘

函谷对之十六:如何才是守静
尹喜问:修道的人都知道,修练时一个主要的过程就是“守静”,但是什么是静呢,怎么样“守静”呢?究竟这个“守静有什么作用呢?
老子答: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一般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关于什么是静,如何守静的问题,在修道中人几乎是一边倒的认为,静就是安静,就是浑然忘我的境界,并由入静进而达到入定。
但老子却不这么认为。首先是要“致虚极“,然后才是守静。虚极之后就出现静,静之后呢,又出现动”万物并作“,这个万物并作是能够感觉到的,万物是怎么”并作“的呢,是在”归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个归根,是自然的,修道的人只是象一个旁观者一样”吾以观复“。所以真正的静,不是寂然不动,而是有自然的内动,这个动才叫”静“这是修练的最核心的理论!我们的一切修练都有是为了”复命“只有复命才能保持健康的常态,不知这个而乱作,则是不好的“妄作凶”!
怎么样才能出现静而生动,这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我将在具体功法里详细介

绍。

笔者感悟:本章是老子对修炼的具体方法的论述。要使自己的身体虚到极点,专心守静。怎么样身体就虚了呢?放松自己的身体,入静。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下丹田,可以默念“放松”二字,或“全身放松”或某个部位放松。在默念放松的过程中,心慢慢的就静下来了。“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放松入静后,天地中的能量就自然进入你的体内。这时你就会慢慢的感到身体有一种虚的感觉,空的感觉。怎么样守静呢?老子这里用了一个字“观”。“万物并作”我认为是万念并起,当你想静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念头就起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怎么办?“吾以观复”,作为旁观者来观看这些念头,或者给这些念头一个正确的答案。观着观着,这些纷杂的念头就归于寂静,归根于道。静了之后就又产生了新的念头,新的生命。这样生命循环往复,就叫做“常”,就是万物运作的规律。知道了这个规律就明白了道理。不知道这个规律,去妄作,去压制念头是不对的。知道了这个规律就能包容产生的各种念头和各种事情。能包容,虚和静就能扩展到整个身体,随后扩展到整个大地,和大地融为一体,再扩展到和天融为一体,进一步和道融为一体,和道融为一体后“致虚极、守静笃”这种状态就会持久,就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这样做就没有危险。

“致虚、守静”不一定要参禅打坐,关键是心行,可以在一切时,一切地,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最好。“致虚、守静”可以贯穿于平常的行站坐卧中,做完一件事后,在上下班的路上,特别是走路的时候,回光返照自己的身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时以一念代万念,效果也很好。

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你是如何理解的?

笔者没有每天连续发文,主要是因为每章都是字字珠玑,至关重要,希望同修们看到后,用几天的时间仔细体悟揣摩,尽可能地去理解并实践。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若有感悟请留言,帮我转发下。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问答16章

    郭店楚墓竹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难解之谜,如"至虚恒也"章(通行本<道德经>十六章)只存有一简,为十六章节的前半部分,从"各復其堇"后有断章符看,似乎本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六章

    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的第十六章.下面我把原文发上来.这个原文,有一些地方仍然和现在的通行本不同.说明一下这个原文,所有和通行本不同的地方, ...

  • 道德经~打坐要领(连载06):天地之根 | 看见静坐中的念头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走进道德经"静心活动.每天,我们将为您诵读一章<道德经>,同时结合静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 静坐引领 现在,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知常乃道,不知常,满清灭国

    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着重讲了我们要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草木枯荣,万物兴衰,终会回归根本. 而我们作为旁观,观察这些规律,就能让我们明智. 可是,如果我们根本不思考,不致虚守静,而直接想当然的做事 最终 ...

  • 道德经,函谷对之十八:从有为到无为

    金童子道德经养生不传之秘 函谷对之十八:从有为到无为尹喜问:按先生前面说的,修道会从有强的得道感觉,慢慢的没有感觉,甚至于连气感都会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答: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 ...

  • 你也能看懂《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缺乏智慧. 堵住欲望的通道,关闭凡俗的大门.消磨万物的锐气,解除万物的纷扰,同和万物的光辉,与万物同在尘埃.这是玄妙的协同. 因此不可以得到了就亲近,不可以得到了就疏远: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三十六章

    大家好! 现在是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的休息,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原文: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 ...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大如江海为而不争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国篇第七章) 大如江海 为而不争 (原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 王弼注: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 今译:强大的武力是以暴力的毁伤作用于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禀阳和之气则生,阴寒之气则死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君民皆安,征伐无用,故放马归林,开田辟地,以期粪 ...

  • 道德经讲义-第三十六章 将欲微明-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三十六章 将欲微明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有盈虚消长,人有寿夭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