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掌握这个技术,跑一场马拉松比爬几百层楼还辛苦
今天,我们来聊聊节省体能的关键数据——垂直振幅。
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跑步了,长跑了,10K、半马、全马都是小菜一碟后,跑者就会慢慢了解到一个关键数据——垂直振幅:人体重心上下浮动的垂直距离(重心垂直振动的高度)。振幅越大,跑步的效率越差。
从起点到终点,我们的目的是从A点→B点,很多人是也是从A点→B点,但是他们在A移动到B的过程中,其实爬了几百层楼的“冤枉路”,你们知道吗?
夸张一点的说,轮胎从A滚到B,重心是一条直线:__________, 那如果是一般跑友的重心的线路就如同是^^^^^^,波浪状的上下起伏的跑动。
举个例子,业余跑者中佼佼者的垂直振幅大约为6cm,普通跑友很多在10cm,那么每一步就差了4cm,一场马拉松下来大约要4万步,4万x4厘米=16万厘米 →1600米,等于你比其他跑友除了同样跑了一场马拉松42KM以外,你还向上爬了操场4圈(百层大楼也就300+米),一场马拉松够累了,还多爬这么多楼,想想有没有亏大发了的感觉?
所以我们就来谈谈造成垂直振幅大的原因有哪些,然后如何改善。
我们先从大方向看,轮胎在路上滚动之所以垂直振幅为0,因为它有无数个支撑点,我们人只有两个支撑点(双脚),在转换的越来越快(取极限)的情况下,力学效益越好,也就是说步频越快,能有效的降低垂直振幅,但是人并非机器,有体能上的限制,所以维持在190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步频(马拉松);在相同的速度下,步频越小,说明每次步幅越大,步幅刻意大了说明就带来一些推蹬(一定有向上的分力)或者跨步,重心就会上移比较多,下落的时候,冲击也会变大,也会增加体能的消耗和受伤的风险。
「推蹬」是不好的动作,我还是跑步小白的时候还觉得这个是必要的动作;从百米到马拉松世界纪录的腾空时间都为160ms左右,这么短的时间,说明连精英选手也不会去推蹬,我们就更不用去做这样的事,虽然因为腾空时间的增加,加大了步幅,但是连带副作用更多(体重滞后,不得不小跨步等……),得不偿失;步幅只是“上拉”和“角度”的结果,步幅不是我们跑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不跨步一样大步幅
垂直振幅,往往是追求更大步幅导致的,「推蹬」是表现出来的结果之一,所以不能单独只看垂直振幅,所以引入数据:「平均垂直比例」→(垂直振幅÷步幅x100%),这个是成本效益的数据,这个数据越低表示技术越好,奥运选手都在3%以内,优越为4.5-6.1%,6.1-8.6%是良好,超过10%比较差了。在7%以内的话,大部分能量还是用于前进,并非向上,就非常优异了。之前有看过一段前马拉松记录保持者马卡乌(Patrick Makau Musyoki)的马拉松视频,数据分析是垂直振幅为3cm,如果从视频中观看,马卡乌的头部就似没有任何的起伏,如果不看腿,你都会以为是幽灵以3分速飘过去了。
垂直振幅大的元凶还是在跨步→除了主动跨步以外,或者是臀部往后缩(坐着跑→造成跨步);有一个名词「RUN TALL」用来表示优秀的跑姿,表示上半身是挺直的,肩膀不往前倾,臀部不后缩,这样的姿势就能让振幅减小;如果坐着跑,每次落地脚掌都会跨到臀部前方,落地支撑的起伏就会比较大(通俗讲:臀部位置上下移动的距离,腾空会有向上的振幅,如果是跨步或者坐着跑,臀部向下“沉”的位移就会增加,这个是要尽量避免,因为我们跑步不像篮球,需要髋去主动伸展做上下的主动发力运动,我们要“稳固”的臀,就像我们做的平板支撑一样,目的是不是伸展腹部的能力,而是稳住核心的稳定性)
左边为“坐着跑”;右边“RUN TALL”
再一个,完美跑姿只是理论上的, 所以每次脚掌落地也不可能落在臀部正下方,每次落地,臀部也不可能不往后缩、往下“沉”;加强姿势学习,改善技术动作,就能落得更近,更少的“下沉”,跑者就越来越精英,越精简,越完美。
振幅是一项可以提升的技术,在练习跑步的时候,首先可以先提升自己的步频,不管快慢跑都能维持一个较好的步频;其次,不要去主动推蹬地面,放松自己的双腿和思想,每次落地不要主动发力,我们只是与地面接触“支撑”自己的身体;最后,加强run tall的意识,不要弯腰沉肩,每次落地尽量靠近重心。这些都做好的话,你就能用更省力的方式跑出更远更快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