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短篇:《迟到》

《 环球文摘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他和她约好了,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到民政局领取结婚证,她问他为啥要这么早,他调皮地笑着说:“我们要抢个第一,要做明天第一对领结婚证的新人!” 她笑着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她住的那条街道修路,她坐的车堵塞了许久才出得来,时间已经快九点钟了,她快步跑向民政局。
他早已经等在门口,焦急地张望着她来的方向。民政局已经开门了,虽然说他们已经电话预约过,但工作人员说了,迟到二十分钟,就要让给下一对新人先办理手续。

终于,她出现了,站在马路对面笑着向他挥手示意。他朝她大喊:“你快过来!”她犹豫地看了看转变成红色的交通灯,打着手势说:“请等我三分钟!” 他生气了,也打着手势让她闯红灯过马路。她迟疑不决,站在对面没有动。终于,三分钟过后,她才随着人流过了长长的街道,来到他面前。

他已经很恼火了,黑着脸,一言不发地拉着她的手,快步跑进民政局。进到里面,正好来得及阻止工作人员为下一对新人办手续。他们抢回了第一,他又高兴起来了。
但想不到,她却挣开他的手,对工作人员说:
“对不起,我们还是不办手续了,我想我还没有考虑好。”说完她扭头走了出去。他在后面追着她,问她原因。她站定了,告诉他:“就因为刚才那三分钟。” 他大声叫起冤来,说:“刚才是你迟到了,而且我叫你快点过马路,你还不肯。我没有责怪你,你反过来要怪我吗?” 她平静地说:“因为这三分钟关系着我的安危。如果一个男人为了赶三分钟时间而置爱人的安危于不顾的话,这样的男人值得托付一生吗?”
(0)

相关推荐

  • 万万没想到,有着社交牛逼症的我竟在民政局里社死了

    看了黄历,今天适宜结婚,而刚好又是老公的生日.于是我俩决定今天上午去民政局把结婚证给领了. 我这是第一次去民政局,对啥事都很好奇.我发现婚姻登记处每个工作人员桌上都摆着一袋袋喜糖.当时我心里想着,民政 ...

  • 无锡新人汉服证件照婚姻登记被拒,上海广州杭州长沙等地:我们可以

    △唐女士夫妇.资料图 日前,无锡一对新人用汉服证件照进行婚姻登记被拒一事引起热议. 唐女士使用汉服证件照登记结婚时,工作人员称此前没有先例,请他们另外拍照,最终唐女士重新拍了照片登记. 九派新闻记者咨 ...

  • 经典短篇:《撞钟》

    几个人在风景区游玩,在一处凉亭歇脚休息时,大家看见这个亭子的正中,悬挂着一口巨钟. 小高很感兴趣,便询问起撞钟的价格来,看钟的老者回答说:"撞一次两块钱,你就撞三次吧!" 小高连忙 ...

  • 经典短篇:《晚年》

    有一位老人,用了毕生的积蓄,收藏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古董. 他的老伴过世得早,留下三个孩子,可孩子长大后都出了国,有了自己的生活圈. 孩子不在身边,所幸老人还有个学生,跟进跟出地伺候他. 许多人都说:&q ...

  • 经典短篇: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

    真正的高手往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先分析心态,再分析事态. 1.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需要所有的人都会了解你,因此你也没必要对全世界解释.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

  • 经典短篇故事:《钉子》

    作者:侯全生 濮存昕是一位著名的影视和话剧演员,生活中与人为善,喜欢帮助他人.不过,很早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濮存昕帮助他人的方法. 当时,濮存昕所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个捡垃圾的老人,他只捡些破烂,从 ...

  • 经典短篇:人性的漏洞

    微刊会 公众号 1 一个老太太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 见有人朝那边走去,她善意地提醒:"那堵墙要倒了,离远点走吧." 路人却无视她的提醒,大模大样地从 ...

  • 经典短篇:《一美元的爱情故事》

    来源:综合 吉姆在一个风景区工作,每天去上班时,邻居老杰克都会递来一张5美元的钞票. 请他从景区的咖啡店买一包4美元的咖啡,这习惯已保持了好几年. 当然,作为回报,老杰克总是将吉姆家的草坪修剪得整整齐 ...

  • 经典短篇:福报

    369故事--好故事天天有 有一个青年,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了. 他到了阎王爷的面前,阎王从生死簿上查出.这个青年应该有六十岁的年寿,他一生会有一千两黄金的福报,不应该这么年轻就饿死. ...

  • 经典短篇:《 退 休 》感人至深!

    <十点文摘>每晚十点,不见不散 来源:搜狐网,作者佚名. 01 老张退休了.这是老张第二次退休. 老张第一次退休是十多年前,那一年,老张55岁,自觉还正当盛年,便想再找家单位,继续上班,贴 ...

  • 经典短篇:最心酸的秘密

    闲云谷 峰下闲云云上松,珍兰奇蕙伴节丛:不忍移爱进瓦罐,卷书抱坛迁谷中. 99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青年文学精选 1 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这儿. 父亲四十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