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年适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张载 诞辰1000周年,为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关学文脉,12月12日至13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宝鸡举行,以期唤起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珍视和赓续,从而讲好陕西地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陕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被当代著名 哲学 家冯友兰誉为“横渠四句”的大道至简之名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提出这四句话并用一生去实践的,正是创立了 关学 的陕西历史文化名人“横渠先生”张载。
关学自创立后,历800余年,经众多学者薪火相传的学术探索,培育了独特的关学气象和关学精神,为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关学所蕴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优秀精神,真正践行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使命意识和办学宗旨,对于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乃至中华民族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开宗立派
鞠躬尽瘁
张载,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 宋明理学 奠基人之一,著有《正蒙》《西铭》《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他的名字取意于《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又被称为“横渠先生”。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21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范仲淹认为张载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张载认识到:投笔从戎固然可为,但振兴儒学、以文化人才是消除战乱、经世济民的长久之计。自此,张载开始研读儒学经典,思考、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张载一生中曾两次被荐入京,但当发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时,便毅然辞官,回归乡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一生忧国忧民的他,鞠躬尽瘁,终身清贫。
由于张载的学说起源于关中,所以被称为“关学”,是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其中“尊礼贵德”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宏阔哲思,“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至今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西方学者更是称张载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躬行礼教
笃实践履
关学作为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与 二程 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起,构成了北宋以后的主要学术思潮。以《正蒙》《横渠易说》为代表的关学思想,不仅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教育见解等方面独具风格,更留下了以“ 横渠四句 ”“民胞物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代表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主旨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张载为自己确立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为天地立心”之“心”,是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张载主张一切有社会担当和责任心的志士仁人,应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确立一个根本的目标和共同坚守的信念,即确立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方向。“为生民立命”之“命”,是指张载把天下民众视作命运共同体,用道德价值作为民众安身立命的依据,使他们得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赋予生活以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中,“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继绝学”是指张载等北宋理学家为挽救孔孟之后“学绝道丧”的局面,在传承孔孟“绝学”的同时,还对儒学做了“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理论创新。“为万世开太平”,则意为实现天下太平是历代儒者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张载不仅关注眼下的太平秩序,还以更深邃的视野表达了对“万世太平”的关切,要求人民从历史的和未来的、民族的和世界的、现实的和哲学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最具中国风格并影响至今的大国和平理念。
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观点,是倡导天下人皆如同自己的同胞,要尊高年、慈孤弱、博爱众人、广施爱心;天下万事万物与天下之人一样平等地生活在世界中,不能有尊卑贵贱之别,更不可存远近差异之心。这不仅启发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更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正确看待和处理自然、历史、民族和文化间差异,提供了理念参照。
关学不但在哲学智慧上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人文精神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其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经世致用
蜚声海外
张载一生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他推崇“尊礼贵德”。对于个体修养,他主张“知礼成性”“以礼成德”;对于教育内容,他主张“以礼为教”;对于社会风气,他主张“用礼成俗”。
张载极其重视对家族子弟及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他制定了以“六有”“十戒”为代表的家规家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为后世子孙确立了精神思想的追求方向和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张载提出了相当于今天所提倡素质教育的“变化气质”。时至今日,他的教育理念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今天人文素质、道德意识的提升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启示。
张载的弟子吕大钧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 吕氏乡约 》,在关中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如今,《吕氏乡约》在蓝田县依然被传承着、创新发展着,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乡约文化普及教育体系。
关学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史、学术史,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近年来,中日韩学者多次聚集张载故里,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有关张载思想的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多种外文版本广为流传,《 西铭 》入选日本及韩国教材。2015年,我国关学文献首部集大成之作《关学文库》问世,为打响关学这一陕西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品牌迈出了坚实而成功的一步。
张载的思想虽已跨越千年,但其“天人合一”的命题、“民胞物与”的伦理思想、“立心、立命、继绝、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和担当依然熠熠生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