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第一道分水岭

汉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从汉朝开始,中国的政体、思想、文化、军事都开始迈向了新纪元。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农业文明时期,都普遍采用封邦建国的政体,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社会。但是我们中国却早早的结束了封建,采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央集权政体,这一转变的源头来自秦朝,但是让中央集权深入人心却是在汉朝。这一观念的正式形成和推进,就是发生在汉文帝这一朝。

以我们现有的史料上看,商、周两朝是实行分封制的。尤其是周朝,国君那是耿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曾经有朋友跟我聊过,说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这些高人到处去找工作,为能重用自己的国家效力。那些能重用人才的诸侯国都迅速崛起,开始进行扩张,逐步蚕食周围的国家,最终周朝一百多诸侯国形成七雄争霸的局面。那为什么没人去周王室找工作?周天子为什么不吸引人才跟诸侯对抗呢?

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了。孔子追求克己复礼,说的就是要恢复到周王室讲究规矩、重信用的时代。虽然在东周也发生过天子因为穷而还不起诸侯钱的悲催事件,但是作为周天子,绝不会恶意赖账,还特别有天子的责任感。天子可以分封给诸侯土地,断不能侵占诸侯的土地,丢不起那人。这就好比长辈能给晚辈发压岁钱,万万不能找晚辈要压岁钱,这是规矩,是体面。

所以,周王室的弱小是与日俱增,他们靠礼法去统治诸侯,而不靠武力,靠武力是很丢人的事情。虽然这些观念放在今天仿佛不可思议,但是在那个年代,这是主流思想。所以,春秋五霸谁也不敢说他们不是周天子的臣子,正如日本幕府将军不敢说自己比没权的天皇高一级一样。一直到周考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425年,周天子进行了最后一次分封,把自己最后的土地分给了东周君,自此周天子彻底玩死了自己,进入了借宿时代,从那时候起,周朝才算真正的名存实亡。

时代变了,秦朝用暴力现场直播了这个消息。秦朝成功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在李斯的倡导下在全国彻底的废除分封制,改行高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我上学那会儿,课本上提到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那是高度赞扬的。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实行了上千年的分封制居然给废了,这是倒行逆施。所以,秦末革命的时候,每一个革命家都喊出恢复分封的口号。不管是无产阶级出身的陈涉,还是贵族出身的六国后裔,不管是流氓出身刘邦,还是比秦始皇还强势的项羽,谁也不敢说废除分封,还得都高举恢复分封的旗帜。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秦末革命并不是农民革地主的命,而是分封制要革郡县制的命。

项羽建立楚朝,恢复了传统分封制。刘邦建立汉朝,实行分封和郡县并立。就这,还有大批武将因为没捞着分封而闹意见,前边咱说的很透彻了,汉初异姓王由于种种原因,就剩下长沙王、南越王、闽越王三位,后来又增加了一个东海王。再加上刘邦不能遏制吕雉的强势崛起,因此大封刘氏王国,给予了各诸侯王相当大的权利,兵权、财权、政权一样不落。虽然在原则上,封国的高级官员得由中央任命,但是并没有在制度上规定这些。中央派来丞相,封国就接着。如果中央没想起来或者没来得及,王爷们就自己封了。

到了汉文帝时期更不得了,因为皇上允许铸钱,那地方王国的实力一点都不比周朝封国小。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周朝的诸侯国,谁也不敢以天子自居。汉朝不一样啊,当今皇帝汉文帝刘恒就是诸侯王上位。他行,那别人也行,毕竟都姓刘。过去,汉文帝觉得血缘近的藩王是危险的,所以他下手搞的都是至亲。比如亲侄子刘章和刘兴居,比如亲弟弟刘长。堂兄弟他不怕,因为他觉得血缘上越远,越没有窥伺皇位的可能。

但是贾谊却不以为然,而且做出了深刻的分析。贾谊啊,是个大才,而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大才。但是他成名太早,导致他一声的悲剧。贾谊年少成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说话耿直,一心以才学作为立身之本。但是随着汉文帝越来越伟大,皇帝陛下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人,他开始重新邓通这样的佞臣。所以,贾谊遭排挤,被下放到梁国当太傅,不到三十岁就被内退了。

贾谊到了梁国,突然就看到了自己出山的希望。当时的梁王是太子刘启同父同母的弟弟刘武,贾谊当刘武的太傅,发现了一个问题。梁王刘武有几个邻居,北方是赵王刘遂和河间王刘辟强,这两位是汉文帝的侄子。东北边的齐王刘则,是汉文帝的侄孙。南边的吴王刘濞,是汉文帝的堂哥。这几位大王围绕在汉文帝亲儿子的周围,个个比汉文帝儿子的实力强。

这意味着什么?一定意味着这几位大王会团结一致先废了梁王刘武,再推翻汉文帝吗?那是胡说。诸吕之乱的时候,齐王刘襄起兵,有王爷响应吗?没有。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叛乱,有亲兄弟或者其他刘氏亲戚响应吗?没有。但是,贾谊得靠着他们再上位。

因此在汉文帝六年,贾谊以梁国太傅的身份,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著名的奏章。过去,贾谊的奏章是为汉朝说话,而这次的奏章,贾谊为为汉文帝说话。这个区别,是非常大的。

过去贾谊说的是实话,现在贾谊是在编实话。在汉文帝六年的这次上书中,贾谊危言耸听,他说当时的汉朝的形势,就像置于着了火的劈柴堆之上,虽然还没烧到上方,但是大火已经起来了,朝廷说话就得玩完。这么危险的时刻,必须得制定新的政策。

其实贾谊下放后就明白过来了,皇上不想当圣人,当时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现在跟他提制定新政策,势必会引起汉文帝反感,所以贾谊先把话说前边。

贾谊说国家政策的制定,一定不能影响皇帝享受,这是大原则。新的政策制定,要既能不影响皇上享受,还得让诸侯遵纪守法,匈奴俯首称臣,百姓温良朴素,皇上活着是圣人,驾崩成配享太庙的神,更得让后世之君哪怕是个弱智,也能安享太平。凭皇上的智慧,再找个稍微懂得治国人辅佐,这些并不难实现。

贾谊这话说得,就有点像传销了。跟说这个神奇保健品男的吃了身强体壮,女的吃了美容养颜,老人吃了返老还童,小孩吃了智商上升一样,比宇宙牌香烟都离奇。再一个,那个稍微懂得治国的人是谁啊?谁敢吹这牛?只能是贾谊。

接着贾谊开始说重点了,说眼下诸侯王国是国家之大害。皇上这么英明神武,亲侄子和亲弟弟还造反。最近听闻有人举报,说吴王也要搞事情。之所以现在天下太平,那是因为各位王爷岁数小,等他们长大了,没准就反了。

你看,贾谊开始胡扯了。他说诸侯安分是因为岁数小,那当年的燕王刘泽造反了吗?城阳王刘章当年造反了吗?齐王刘襄造反了吗?楚王刘交造反了吗?他们都是成年人。这么多年来,刘氏藩王造反也就两位。头一个是被汉文帝耍了的刘兴居,一个是神经病刘长。拿俩个案说事,本身就不客观。造不造反跟是不是王爷没有必然关系。齐王实力最大,除了诸吕乱政的时候,从不造反。陈豨倒不是王爷,一点也没耽误他造反。

贾谊也怕这么说汉文帝不信,于是抬出黄帝来说事。他说是黄帝说的,有阳光的时候,别管有没有需求,都要赶紧晒东西。手里只要有刀,别管有没有需要,都得适时杀牲畜。管他王爷们反不反,咱现在有实力弄他们,那就得动手。咱现在找机会削弱了诸王,其实是对他们的保护。因为诸侯造反的顺序是按照从强到弱排列的。比如当年,韩信头一个造反,而长沙王到现在也没反。所以,咱们为了诸王的安全,就不能安于现状,而要把他们的后人都封为王爷,封地就从各王国里面出。这样王爷越拉越多,势力却越来越小,中央就可高枕无忧了。

其实贾谊的计策,就是汉武帝时代推行的“推恩令”。这招非常的绝,王爷们还说不出什么来。过去一说起推恩令的成效,学者们最爱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山靖王传到刘备那一辈,只能卖草鞋了。其实就算没有推恩令,刘备又不是嫡长子传下来的,不见得混不到小商贩阶层。贾谊这个计策,可够毒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汉文帝对这个计策非常的欣赏,也是按这个计策执行的,但是他并没有启用贾谊。为啥呢?因为这个计策不是贾谊原创,原创是汉文帝本人,只不过他没有制度性把这个计策写进法律。

当初最早玩削藩的是吕雉,当年吕雉册封城阳王、济北王、吕王、琅琊王,目的就是肢解齐国。后来汉文帝也玩这个,但是他做出了改良。比如赵国,砍出一半给赵王刘遂的亲弟弟刘辟强建立河间国。再比如齐国,分出俩郡分别给刘章和刘兴居。这样用自己人去分自家人的地,就比用外人靠谱的多。直到汉武帝时代,朝廷才把这个政策写进法律,王爷宾天,必须把国家分给王爷所有的儿子,这是后话。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分封制渐渐的被淡化了,中央集权制逐渐的成为了主流。但是主流不代表就能深入人心,怎么样才能控制人心呢?别忙,虽然贾谊的分化诸侯国的计策没能让他上位,他还有后招去打动汉文帝。而这个计策,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分水岭,自此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那到底是什么政策呢?贾谊有么有因为这个再度被启用呢?下节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