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时期的小学教育
《教育志》编写组
1947年10月成立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1948年下半年市政府设立文教科。文教科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废除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实行民族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面向小学。中学主要由行署文教局管理。1948年8月恢复了界首第一小学(校长张勉之、王开杏),1949年恢复第二小学(校长刘灵秀),1949年春创办了民办勃勃小学(负责人刘明理)。1949年6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训令:各地初级小学,一律自9月份起从公办转为民办。时值皖北水灾,学校转入坚持灾区教育,确定生产与教学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指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指出:中小学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教育。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具有革命的人生观,要热爱劳动,准备为人民服务。在学制上小学实行“四、二”分段制,中学实行“三、三”制,在学生的管理上废除体罚,学校管理上实行校长和级任负责制。广泛宣传,大力扶持贫苦劳动人民子女入学,大力发展民办学校。组织学生上冬学、民校。各级学校都要积极配合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中,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纷纷要求学政治、学文化,准备为人民服务。因而1950年前后,界首市曾出现了上学、办学的热潮。1950年秋开办了第三小学(由1949年秋开办的工人子弟小学改办,负责人李存善),1950年又创办了树人小学(现四小、创办人陈恒善)、建国小学(现五小,创办人陶廷镶)、复兴小学(现附小,创办人党中元)。1952年又创办了第七小学(开办不久停办,创办人范可久)等四所民办小学。全市1950年共有小学六所,计33班,学生1655人。
为了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1950年、1951年政府曾组织全市中小学师生,参加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的学习、宜传。大力开展了坚持灾区教育。市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坚持灾区教育的表彰授奖大会。通过政治运动的学习、宣传和坚持灾区教育的劳动锻炼,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劳动观点,清除了师生中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初步树立了党对学校的思想领导地位。
1952年,民办小学全部改为公办,实行折实工资制度。中小学教师分别参加省、地、县思想改造学习。1953年组织师生学习,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师实行公费医疗。同年底政务院发出《关于整顿和改造小学教育的指示》、《彻底纠正学校教育中的混乱现象》。首次提出:“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要求学习苏联的先进教学经验。加强工作计划性,切实改正官僚主义作风,精简各种不必要的组织和会议。教师参加社会活动以不影响教学为原则,且必须由文教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我市各校立即进行了学习、贯彻和检查纠正。
1953年9月界首市改为界首县。临泉县的砖集、洪庄、陶三区,太和县的光武区、税黄区的一部分划给界首。共划来小学155所,633班,教工922人,学生250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