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无忧———庄子齐物论知识的层次

文始派至道修炼专业弘道平台推荐阅读

一、要做事, 须做天地间少不得的事

二、无为法之核心根源都隐藏在先天易之中

三、文始派之玄关悟道法

四、长空击水五千年,洗绝繁华回天池

《庄子》齐物论知识之辩

齐物论表述了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也代表了庄子思想的三个不同境界。我们现在分析一下:
知识的第一种层次,
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主义论,这时候的知识,是从生活和社会学习得来。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那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也未必。所以一切所谓的知识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和人的站队,永远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
知识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这是知识学习的理想阶段和最高阶段。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庄子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但是庄子的最高阶段并不是这个阶段。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这可以理解为万物在宏观方面是一体的,在物质的起源方面是统一的的,在最微观的构成方面是一致的,这符合现代科学的认知。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识的第三阶段
坐忘与混沌。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都不是真正的一。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只有达到混沌状态,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为什么讲绝圣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与万物齐一。不过要注意:原始的愚昧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把无知和简单的去知理解为修行,真正修行抵达的坐忘,是无所不知,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白玉蟾祖师在鹤林问道中对此阐述说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一之体,一者道之用,
人抱道以生,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
夫道一而己矣,
得其一,则后天而死,
失其一,与物俱腐。
......
由一而一,
一至于极,谓之脱胎;
极其无极,一无所一,
与道合真,与天长存,
谓之真一。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讲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庄子所说的知识第三阶段,类似于《道德经》第十九章所讲的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乃是不学。

人人修行,绝学无忧,因为绝学无忧,生活天然而逍遥自在,因而文字就派不上用场了。文字都是识神的条件反射,与人的先天本性是有距离的,甚至是有阻碍。古人修到一定程度需要闭关,这个时候要隔离信息源,甚至避免阅读文字,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不需要后天的条件反射。
何为齐物之境界?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齐一。
齐物论借王倪之口说道:
“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汉沍而不能寒,
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己,
而况利害之端乎!”
我们可以理解,齐物论就是层层破象,彻底破象,直至物我齐一,无人无我,无有无无。我与虚空同一体,虚空与我无分别。入金石不碍其法身,入水火不伤其慧性。
我们以此来理解:以文字之象入道,最终也要破文字之象。当心之象也彻底破除之后,则可以顿悟大道之全体,这个时候,悟道即是证道。此为逍遥!

好看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