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华|林和顺的回归
这些年,我一直沉浸在上饶老字号的遐思中难以自拔,曾几何时为老字号商铺的远去而深感痛心、无奈和不安。
庆幸的是,1999年5月,百年老字号林和顺茶馆重振旗鼓,恢复营业,让我的心头有了些许的欣喜和慰藉。
林和顺茶馆原址在上饶市南门口信江码头,是一幢四间两层的吊脚楼,始创于光绪八年(1882年)。创始人林和顺,是广丰县湖丰乡回树底村人,生意做得很大,主要经营夏布、大米、食盐和茶叶,在上饶市(湖丰、沙溪、玉山、上饶、河口)和浙江常山、江山、福建浦城等地都开有店铺;各路货物远销西北,在武汉、西安、兰州、呼和浩特等地都设有办事处。当时运送货物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和独轮花车。上饶(今信州区)和河口(今铅山县)是林和顺组织货物的主要集散地。从福建运来的食盐、茶叶和信江上运来的夏布、大米,人们不用问就知道多半是林和顺的货。
老信江码头:那时的水,是那么地清澈
林和顺走南闯北做生意,看到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茶馆不仅是文人、隐士三五好友清谈之处,也是官员、商人、帮会、市民,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休闲消遣的重要场所,便萌生了在家乡上饶开茶馆的念头。他在南门口码头临信江建了一幢两层的吊脚楼,取名林和顺茶馆,一楼为船夫挑夫和一般市民休息喝茶的地方,二楼是雅室。一楼有报纸、留声机供喝茶人阅览、听曲,二楼有古玩、字画供品茶人欣赏。一楼的顾客免费,上二楼雅室就要收费了。一楼饮茶人,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二楼品茶人,有坐而慢饮者,有坐而论道者。
由于林和顺在生意场上名气很大,在上饶当地声誉也很好,林和顺茶馆不仅生意好、人气旺,还是人们议事、协调纠纷和各种新闻逸事汇集之所。地方上有什么公益事业要议、市民之间发生纠纷、有谁要打听什么消息,都会到林和顺茶馆来,或商议,或协调,各有所获。
晚年,林和顺把南门口一带的店铺和临河的茶馆分给了18岁的长子林官长经营。林官长秉承父训,认真经营店铺和茶馆,生意依然兴隆。可在22岁那年,他英年早逝,这些店便由他的妻子经营。待年事已高,她便将祖业分做两份,一份给长女林菊花,一份给小女林春花。林家的其他生意因战乱不断衰落,但林春花名下的林和顺茶馆却一直红火。当年,国民党第三战区军官司令顾祝同和其他军官经常光顾林和顺茶馆。
1949年5月3日,解放军进驻上饶,解放了上饶。一位叫刘德敏的南下解放军战士被留下来做土改工作。刘德敏结识了林春花的长女,不久两人结为伉俪。土改时,林家除林和顺茶馆仍归属林春花经营,其他产业全被没收。合作化时,公私合营,林和顺茶馆归集体所有,改为“利民饮食部”,专营麻子果、油条和早茶,上饶市民俗称“麻子果店”。后修信江河堤,林和顺茶馆吊脚楼被拆除,“利民饮食部”迁至沿河路(仍属南门口地段)。
刘德敏的儿子刘智勇,从小在外婆林春花的身边长大。外婆同他讲了很多关于林和顺茶馆的事,并临终前把她保存的林和顺茶馆的部分古玩、字画和茶具交给他,嘱咐他要恢复百年老字号林和顺茶馆。几年后,刘智勇在南门口购置了两间临信江的门店,秉承遗风,恢复了林和顺茶馆。
老上饶街景:油油的青石板,匆匆的脚步声,如诗如画
刘智勇说,他恢复林和顺,目的不是为了要赚多少钱,而是为了弘扬茶文化,让来喝茶的朋友体味茶道即人道;让朋友相逢在茶馆,相识在茶中;让茶杯里绿浪起清香,人走茶不凉,人去情未失。
“茶韵千秋悦高士,茗缘万缕倾玉壶。”漫步信江边,微风拂面,林和顺茶馆的这副楹联映入眼帘,似乎在向我们默默地诉说着它积淀下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11年10月,刘智勇又通过不懈的努力,经江西省文化厅批准,创办了上饶市首家民间文化博物馆——林和顺博物馆。馆内有林和顺家族珍藏的书画、家具、陶瓷、油画、青铜器和杂件等108件藏品。展品涉及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朝代和现代,包括战国的青铜花壶、东汉的人面兽身青铜镜、明代的紫檀家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费新我的“三清山”题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品昌的雕塑等。
回眸林和顺,我发现这个老字号的背后,其实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家族创业史。像林和顺这样的老字号,使饶城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自然而然成了饶城的金字招牌和崭新名片。
我期待,更多的上饶老字号早日回归到我们的视线和生活中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