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本书是由韩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宣晏男所写。这本书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和剖析了我们在工作、生活、婚恋中都会遭受的5种心理困扰,以及由这5种心理衍生出来的敏感、愤怒及迷茫的负面情绪,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帮助读者建立强大的内心,同时坦诚面对自己,告诉自己:“没关系,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次我们重点讲解三个应对自己或别人负面情绪的好方法,分别是这样应对“牢骚者”、语言背后的心理特征和警惕成为重度自责患者。
①
『这样应对“牢骚者”』
环顾周围,有些人就是对任何事都不满。商场的工作人员多看了自己一眼、客服人员态度稍有怠慢、销售人员介绍业务时啰里啰嗦……这些小事统统能让他们大动肝火。
可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又该如何与之相处呢?鉴于他们的行为本身就处于“合理与不合理”的边界。尤其大动干戈后,合理诉求都会往不合理上发展。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事态能够控制前,在合理诉求范围内解决问题。
为此,作者推荐了如下方法:
001 绝不反驳。想以“反驳”压制“抬杠”是最愚蠢的行为。执拗于孰是孰非,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就算在所有人看来,都不是你的错,但对于牢骚者而言,他只会将反驳视为对自己的侮辱与蔑视。所以,这时候反驳只能是情绪的引爆器。
002 认可问题。牢骚者的抱怨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他们放大了情绪而已。所以,认可“值得接受的问题”是缓和气氛的关键。毕竟,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认为自己的要求很正当,认可他们的抱怨就相当于对他们给予了重视和尊重。
003 解说状况。当他们多多少少找到了内心的平衡点时,我们就能委婉、耐心地说明情况,并表现出乐于修正的意愿。情绪稳定后,他们才会闭上嘴,打开耳朵,你的话自然能被他们听进去,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矛盾的后果。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②
『语言背后的心理特征』
语言中蕴藏着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人在讲一件事情时,总习惯先绕个弯子;有的会含糊其辞;有的在口头禅中就能体现出说话者的高防御姿态。
001 “好的,但是……”。任何人际关系都会有分歧。但如果总使用“好的,但是”这种先肯定后反驳的说辞,一定会让对方觉得缺乏说服力。要拒绝,早拒绝。先扬后抑的方法,很多时候在他人眼里,并不意味着礼貌和尊重,而是让沟通更费周折的画蛇添足。
002 “某某人说……”。不管谈什么,有些人总是习惯拿别人的观点说事,这样会让人觉得他们的判断和行为基准都依赖于别人。而想要人际关系变好,就是直接把自己的需求明确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亲密度。
003 “就那么回事……”。这种话说多了,只能体现说话者无聊乏味的精神状态。表面上云淡风轻,毫不在乎,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消极情绪,必须要有意识地更改。
总之,说清自己的需求是种重要的能力。说话含糊不清、语序错乱、内容没有主次之分,都是一个人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这种怯懦的言行很容易成为人际关系的绊脚石。只有先整理好自己要讲的内容,然后淡定说出,最后观察对方反应。再不断从这几个环节中总结经验,渐渐地,你的语言就更有逻辑,表达的内容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
③
『警惕成为重度自责患者』
“唉,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怎么又错了?”
“这种问题我犯了不止一次。”
虽然犯错后不懂得反思不可取,但太过自责同样不可取。毕竟,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能因一个过错就全盘否定自己,过分地自责不会让事情有任何好转。能够正确认识错误的原因,并合理地对待自己的过错就好了,没有必要对犯了错的自己怪罪太深,否则除了无法弥补损失,还会深深打击自尊心。
可是,有些人为什么会陷入自责的泥潭不能自拔呢?实际上,这是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太过强烈的表现。毕竟很多时候做错事会影响到他人,这才是不安的来源。用弗洛伊德式的理论来说就是,我们内心发动了超自我的严格道德规则,对自身进行了过分的斥责。所以我们都要学会面对这种不安,停止自责,爱护自己。
自责最大的弊端就是降低了我们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而且会伤害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一定要在脑海中树立三个观念:首先自责不是对待过错的正确态度;其次错了就是错了,这只是我们在一件事情上的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不应因这样一个过错就否定自己的所有价值;最后犯了错,与其被自责严严实实地束手束脚,不如为挽回过错而做些什么。
总结一下,在规则日益重要的社会里,比起包容和激励,我们更熟悉错误和批评。我们被“对、错”裹挟着,一路狂奔,忘记了审视内心,忽视了自己的感受。不如真心地对过往地种种缺憾说一声“没关系,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自我包容一定会让你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亲爱的剽悍晨读读者,没关系,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参考书目:《没关系,没关系,会好起来的》[韩] 宣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