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修真】什么是 “六字气诀”?有何功效?
六字气诀是运用呼吸吐纳治疗五脏疾患的一种功法,具有消壅行滞的治疗功能。宋代《圣济总录》指出:“若五脏三焦壅即以六气治之。”又说:“大抵六字泻而不补,但觉壅即行,本脏疾已即止。”从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六字气诀的文献《养性延命录》(梁陶弘景撰)看,其出自《服气经》、《明医论》等医学养生著作。陶氏引《服气经》说:
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嘻)、呵、嘘、呬,皆出气也。
六字气诀就是指此六种呼气方法而言,又称六字诀。不难看出,本法是在“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庄子·刻意》之所述,可谓六字气诀之嚆矢。
《服气经》认为,“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有散滞去壅之功。《明医论》更进一步将六字呼气诀与脏腑相配合,以祛其壅滞。认为心脏病有冷、热之异,可分别运用吹气、呼气以祛之;肺脏有病,胸背胀满,可嘘气以祛之;肝病眼痛愁忧不乐,可呵气以祛之;脾病身痒疼闷,可唏气以祛之。方法是“依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遂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只要“用心为之,(病)无有不差”。此法在唐代之前已为释、道家们所采用。释家如隋时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摩诃止观》等;道家除《养性延命录》外,尚有传说是华佗传于吴普的《太上老君养生诀》及唐《千金要方》等。诸书均谓能疗五脏各种实证,但六字所主治之脏腑病证,则各书互有出入:一类以《养性延命录》所引《明医论》为准;一类则从《太上老君养生诀》之说。宋以后各书如《圣济总录》、《太上玉轴六字气诀》、明《修龄要旨》、《寿世保元》等均以后者为准,趋向统一。
唐孙思邈将六字诀中每一诀又分为大小二法(如大吹、细吹;大嘘、细嘘等),称为十二种调气法。并指出“皆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使字诀由单一应用发展为与其它功法相协同的综合运用,似乎更体现了《庄子·刻意》中“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宗旨。明代《修龄要旨》、《遵生八笺》等更进一步将字诀与四时、五脏配属。如《四季祛病歌》云:“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知肺金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修龄要旨》)《圣济总录》认为六气不可过出,“过则伤正气”,应该“疾已即止。”《遵生八笺》则认为用于呼气时是泻五脏之实,若用于吸气之时则可补五脏之虚。以“嘘”为例,可“以嘘字作吸气之声以补之(肝)”。《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对本功法有较详尽介绍:行气之初,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然后“搅口中浊津,漱炼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下咽汩汩至腹中,“即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气,念时耳不得闻呵字声,闻即气粗,乃损心气也”;念毕,“仰头闭口,以鼻深深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吐吸气息俱当细缓。如此六次,再以同样的方法念“呼”字,以“散脾毒而补脾元”。六字依次念来,共三十六遍,则“脏腑之毒气渐消,病根渐除,神气渐完矣”,是为小周,这是行本功法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根据脏腑受病而专念有关的二个字诀(如眼病与肝、胆关系密切,则念嘘、嘻二字)各十八遍,亦三十六次,每次仍以吸补之,是为中周。第三步再重复第一阶段,六字各念六遍,三次共一百单八次,称为大周,认为是“卫生之宝”。六字诀一般应无声默念,但也有说可“作微声”者,如《遵生八笺》。练习次数,若病重者每字可五十遍,共三百次而遍周六腑。若单练一字,可依《千金》分大、细(大吹、细吹等)之法各念数十遍。
历代文献关于六字气诀的原则基本一致,因师承各异,方法不尽相同而互有出入,而以六字与五脏相属出入更大。其实六字配属何脏目前尚未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行此功法的关键是默念时心念之所属,犹如意念引导那样起有诱导的作用。吹、呼、唏、呵、嘘、呬六字在默念发声时,随着口舌齿咽等器官的运动和相对部位的改变,均使气道变窄,从而延长了呼气时间,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状态,从而使胸闷烦热等脏腑滞气待以解除,产生舒畅松弛的感觉。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长嘘短叹,是其不自觉地用以解除心中郁闷的常法,六字诀则有意而为之,自然能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所谓能泻脏腑之毒气,大约就是由此而来的吧。虽然其作用机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但至少为气功治疗某些实质性病变作了有益的探索。故明代医家龚廷贤连称六字气诀之“神乎!神乎!”,恐怕不能仅仅看作是夸张之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