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驴往事:老镇江“东驴”行业和现在出租车有一拼,骑驴上金山的起源

在镇江的西津渡老街旁,有一座雕塑叫“骑驴上金山”,这座雕塑一度成为驴友(骑行旅行的朋友)网红打卡地,雕塑中的“驴”也是驴友们的吉祥物,驴友们亲切的和驴and姑娘分各个角度合个影,有的临走时还恋恋不舍的摸摸驴屁股,比划一下驴鞭(如今这两个部位明显产生了色差,所以这个动作我不提倡

)。

为啥不是骑马或坐车上金山呢?这里涉及到过去镇江一个“东驴”运输行业。

骑行驴友的合影。

话说从清代时镇江就有个城市特征,叫“南松北葱东驴西嗡”

“南松”指的是镇江南部诸多山林郁郁葱葱,长满着数不清的松树;“北葱”是指扬子江“沧海桑田”,由于长江的改道,让城北被江滩淤积,居民在淤积的土地上种植的蔬菜。“西嗡”,是指城西商贾云集,许多商人在这里建房造屋居住,他们见面作揖、打招呼传出来的嗡嗡声。

(有网友说还有一个解释是西翁,即西门翁。是指明清前西津渡到牌湾这一带,最初是排湾,长江放排的地方。这一带是商船货船放排集中之地,而船夫都是老年居多,由于长期在江上风吹日晒,人会显得苍老,所以说是西门翁,不是西门嗡。)

东驴,指的是过去镇江城市里的陆路交通工具大多靠驴子。

我的文史群好友金存启先生发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应该就在晚清的镇江东门外,小路上驮米的驴队,路旁的土地庙,构成镇江当年独特的风景。照片由一英国摄影师拍摄,时间在1900年前后。

镇江晚清时代的“东驴”行业

在人力车、电车、汽车传入以前,镇江城里面还是用驴作为主要的代步、运输工具。马和马车饲养成本高,除了达官贵人一般养不起,并且马车大多用来长途运输。驴子就派上了大用处了。

当年的东门,盛行的赶驴行当,一长串的驴队,脖颈上挂串铃铛,走起来“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在镇江可是一景。

城内也流行赶驴行业,这个老行当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适合骑行的骟驴性情温和,一般不用鞍子,而是用坐垫,上面绣有漂亮的图案,小媳妇、大姑娘都能赶。所以留下了“骑驴上金山”的典故。

西津渡的“骑驴上金山”像

在清朝同治年间,金山从漫漫长江中登陆,城中居民不再要摆渡上金山寺,于是在西津渡盛行了“驴口儿”:驴口儿就似当今的“汽车站”,当然,应该叫“驴站”。

来到原渡的人啊,走到这个位置就脚酸疲惫了,还有两三站路的距离,但已不再想步行前往,因为这个位置再往前江滩难走,道路不太好走。

这时候,一招手,“驴口儿”过来一赶驴脚夫,牵着驴打探:你奔哪儿?哦,骑驴上金山,好嘞,您先上驴。

像这种驴口,在这个时期其它的城市也有,比如老北京,我也看到过类似的照片。

摄于1917-19年,京城一景,对槽驴。影像源自美国杜克大学

旧时在城里骑驴的翩翩美少年

交了钱,您骑着驴就走了,赶驴脚夫不跟着。到了金山寺门口,或把驴交给山下的驴口,或这驴自个儿溜达转回西津渡去了。这驴训练有素,走的是熟道,自个儿上路绝对走丢不了。您想快点儿、慢点儿,或途中遇到了熟人停下来聊几句都成。

但凡租驴的半途中起了贪心,想顺手牵驴回家,门儿都没有,驴的犟脾气一犯上来,肯定不走。

当然,也有外地来镇江游览金山的,可以多给点钱给赶驴的脚夫,脚夫有了小费,陪着一路走,一路当讲解员。说得妙趣横生,成为金牌导游的前身。

当然,驴行最多的业务还是从东向西给居民聚集地运送物资。

养驴运输行业,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在城东还经常能看到驴拉车的景象。因为养驴多,驴肉一度镇江也有供应,在过去的京口闸石浮桥一带,还有酱驴肉卖,是一道老镇江的美味。

当年镇江驴车很普遍,路边上显示镇江汝山搪瓷厂。

1986年,丹徒到镇江市区的汝山路上,一位美国外教拍的一张照片,在当时汝山搪瓷厂前一辆驴车经过的场景。

如今,这样的场景再难看到了。不过“三月三,骑驴上金山”这个俗语,一直从清末流传到现在,成为老镇江耳熟能详的城市记忆。

骑驴上金山,也可以做做旅游里的文章呢。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