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在焦山的岁月

几年前镇江举办了一场规模很大的灯会,两岸共庆。去台湾布置分会场的同事去了一趟佛光山,给我带了一本星云大师口述的《贫僧有话要说》。

这本书放在身边,我时常翻阅,感悟良多。

星云大师年青时,曾在镇江的“焦山佛学院”求学佛法经典,书中有很多关于他在焦山的往事,读后很让人受启发。正是这段在焦山的经历,让他领悟到“人间佛教”的真意,感悟到如何回归佛陀本怀,“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道理。

星云大师在焦山佛学院

01

1927年这一年,是兵荒马乱的一年。南方北伐军势如破竹攻破军阀部队的时候,一个叫李国深的孩子,在扬州的江都小镇出生了。

这个孩子的出生没给父母带来多少惊喜,更多的是带来了惊吓。因为他半边脸红,半边脸白,家人以为生了个妖怪,都不敢抱给邻居看,直到两岁多,这个孩子的脸色才恢复正常,出门见人。

慢慢的,这个孩子长大了,常常跟着外婆在各个佛堂走动,因为淳朴善良得到周遭的人喜欢。他非常喜欢小动物,常做出一些救助弱小动物的善举,后来他的大姐素华回忆道:“他老干一些傻事。蚂蚁遇到水坑了,他就去搭桥,蜻蜓大雨受伤了,他就去包扎……”

那时的苏北地区非常贫困,乡下人养狗,都只喂一餐。李国深有时会偷偷躲到后院子里,把自己的饭菜分给狗子吃。

他的父亲看到后,教训了他一顿:“人都没得吃了,还要给狗吃?”

越往后,家里的生活就越是艰难,到了1937年,实在三餐难继的李父,去了南京想谋条生路。不幸刚去没多久,南京沦陷,随后遭遇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此杳无音信。

两年后,母亲决定带李国深去南京打听丈夫下落,路途中,他们遇到一队正在集合操练的伪军。

李国深跟着操练的队伍跑,跑着跑着,撞见了栖霞寺的知客僧。

这位知客僧见这小孩方面大耳,很有佛相,非常喜欢,就问他:“你愿意做和尚吗?”

可能是福至心灵,李国深应了一声:“愿意!”

过了一会儿,寺中走出一位大和尚,问他,“听说你要出家,就拜我做师父好吗?”

心至慧生的李国深说:“好啊!”

于是,这个大和尚走过去找到李母,一开始,母亲怎么也不舍得,但后来听到“可以读书识字,我会好好栽培他”,母亲动心了,是啊,贫寒家的孩子,能不能养大都很难说,更不用说读书识字了,她想了又想,最后叹一口气:“好吧!”

星云大师母亲

1939年2月,12岁的李国深,就这样懵懵懂懂地在栖霞寺出了家。“师父赐我法名‘悟彻’,号‘今觉’。”

出家后,今觉才知道师父叫“志开上人”,是栖霞山寺的监院。

出家第三天,师父就送他到栖霞佛学院读书。教学的老师其实也没学过教育,都是参学已久的老僧,有些课程今觉完全听不懂意义,几乎天天挨骂。

有一次,老师教他们写作文,题目是“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这个让小和尚今觉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笔,于是他就去别的书上抄录一些话来应付交卷。

老师批示下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今觉一看,还很得意,“嘿,老师还批了诗句给我。”

后来学长对他说:“两只黄鹂在叫,你听得懂它在叫什么吗?一行白鹭在空中飞翔,你了解是什么意思吗?”

今觉老老实实的回答:“我不懂。”

学长说:“所以老师讲你写的是‘不知所云’。”

有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故乡”,今觉认真的构思布局,在交出去前看了又看,自认为是得意制作,数天后发回,老师的评语又是两行诗句:“如人数他宝。自无半毫分。”

今觉惭愧不已,但好在他心理承受能力极强,虽有挫折但从此愈发刻苦,他在老师的批评中成长,慢慢摸到了写作的窍门。

学习之外,就是上山砍柴、挑水做饭。“每天早晚喝的粥清清如水,配粥的腌萝卜干里常有蛆虫蠕动。半个月才能吃一餐杂粮煮成的干饭。”,过着这样的苦修生活,今觉常常被饿得头晕眼花。

在栖霞山参学期间,不准外出,不准看报,更不准碰佛学经文外的书籍。但有一次在路边,今觉捡到一本不知道谁丢弃的《精忠岳传》小书,彩色的封面,画着岳飞跪在地上,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

这四个字,好像触动了今觉的心弦,他觉得做人应当如是。这本小书就是第一本对他的启蒙书籍了。

15岁那年,今觉在栖霞山接受三坛大戒。

星云大师(右一)

受戒时,今觉头盖骨给烧得陷了下去。之后,他忽然好像失去了记忆的能力。“不管怎么用功念书,就是背不下来。”为此,他常常遭受老师的罚跪和责打。

有一次,老师一边打他一边骂:“太笨了,要多拜观世音菩萨,祈求智慧。”

他听了这话,突然觉得这也是一个办法,于是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来到礼堂,一个人面对观世音菩萨,礼拜念经。说来也奇,三、四个月后,今觉不但恢复了记忆,记性还比以前好了很多,一篇古文,以前念二、三十遍,也无法背诵,现在只要三、四次就会背了。

栖霞山寺有座小型的图书馆,里面的书原本都是栖霞山的乡村师范学校的,撤退是学校丢失的书,被寺庙收回,今觉被派去管图书,三年时间,他把里面的书籍都读了一遍。

读完之后,他发现这些年虽然读书学佛,但他其实并没进入状态。只是被动接受“教育”,而不是主动“精进”。

于是,他在18岁那一年,也是抗日战争的末期,考入了当时全国最高的佛教学府“焦山佛学院”,开始了他的精进之学。

02

焦山佛学院,位于江苏镇江的扬子江心,当时有佛学界“北大”之称。在当时,想进这座佛学院是很不容易的。

和今觉一起去考试的煮云法师也考取了,但不被录取,原因是佛学院的副院长东初老和尚觉得他已26岁了,超龄了,不能就读。

煮云法师很不情愿,说如果自己离开,就要去跳江。东初老和尚也不客气地回了一句话,“长江很长,没有盖子呀!”最后还是没让他入学。

正因为考上不易,今觉在焦山修行时,格外刻苦。

修行的基本功之一,是“坐禅”。

在当时的佛教界,有一句流传的歌谣说:“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宁好供养,焦山包子盖三江,上海某某寺哩啦腔。”

意思是说,你盘腿盘得好,要能够一做两、三个小时之久,才有资格进入金山江天寺禅堂,或者在扬州高旻寺打坐,一支香也要数小时;常州天宁寺三餐的饮食供应有水准,焦山定慧寺每一年要打七个禅七,七七四十九天,晚间的大板香,禅坐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后,会分给每个人一个素菜包子。如果这些基本功不到位,念经就像上海某某寺念出来“哩哩啦啦”腔调,内行一听就知道不正宗。

今觉在栖霞山寺是很少吃到一餐可口的饭菜的,每天三餐他吃的都是豆腐渣,豆腐是留给客人吃的。豆腐渣也不是在锅里炒一炒的那种,只是简单放在太阳下晒一晒,然后盐一拌就给小和尚们食用。晒的时候,鸟雀来吃,昆虫来搬,到了今觉吃的时候,常常吃到鸟雀的粪便和虫子,今觉在吃斋的时候常常憋住气吞两口下肚。

所以到了焦山之后,今觉也不懂得什么参禅悟道,心里想的就是为了吃到焦山那颗鲜美滋味的素菜包子,于是除了白天的坐禅以外,甘愿每天晚上都坐上那支一小时四十五分的“大板香”。

一边学坐禅,一边他也发现了,周边的同学、学长们,才华都很高啊。今觉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他开始更加用功了。

在焦山授课的老师,不像过去那么简单了,有太虚法师门下第一佛学泰斗芝峰法师,有北京大学教授薛剑园老师,有善于讲说《俱舍论》的专家圆湛法师,还有一些老庄哲学、四书五经,甚至代数、几何等课程。

芝峰法师的佛学造诣很高,但口音很重,有时候今觉听不太懂他讲的课,但有一句话令今觉印象深刻,芝峰法师说:“不要做焦芽败种”。意思是不要要成材,不要做废料,让今觉一直牢记于心。

今觉开始了如饥如渴的修行。

焦山坐落在长江的江心里,他常常在傍晚时,到退潮后的江滩上散步,一走就是几里路,美丽的焦山让他感悟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感,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开始写一些小诗小文章,投到镇江的报馆后,有时候被刊登出来,他增强了自己不少信心,“原来我能、我可以写作。”

写着写着,他突然想起了可能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父亲,他和父亲已多年不见,失联之后他就形同孤儿,夜色触动了他的思念,他写了一篇《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作为纪念。

教他国文的圣璞法师无意中看到,被这篇文字感动,于是背地里把文章誊写在稿纸上,并且亲自投邮到镇江的《新江苏报》。

一开始圣璞法师怕报纸不肯发表,会让今觉受到打击,于是偷偷的投稿。但这篇五千字的文章不但发表了,而且还分为了上、下篇,刊登了两天。

满心欢喜的圣璞法师在上课的时候,花了两个钟点念给同学们听,同时讲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的技巧,最后还在文章后面评语:“铁石心肠,读之也要落泪”。

这种慈爱,让今觉深受感动,多年后,他提到这件事,还不由感慨说学到了“鼓励可能比责备更有力量”的道理。

1945年8月,也是抗战胜利这一年,一天,圣璞法师布置了一条作文题目:《胜利声中佛教徒应如何自觉?》

今觉看了这个题目,心头默默念了数遍,突然觉得,不一定要在胜利声中才要自觉,在失败的时候,也要有自觉。

甚至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自觉,自觉才能进步,自觉才有希望。

就这样,他踏上了另一层境界。

03

受到启发的今觉,懂得了自学的道理,于是他每个月自编一本刊物,内容都是自己手写的,命名为“我的园地”。

这本刊物的读者就是他一个人,内容包括卷首语、社论、佛学讲座,也有散文、小说、诗歌,甚至编后记。

因为都是他一个人抄写、自我练习,文字的力量深深的刻印在他的心版上,这对他后来写作,对各种文体都能应付自如,应该关系很大。

因为镇江是民国江苏省会城市,抗战胜利后,市面上出版业繁荣,这又让今觉接触到很多书刊,如胡适之的《胡适文存》,梁启超的《佛学十八篇》,王季同的《佛学与科学的比较》,以及《海潮音》、《中流》月刊,每读到好道理,他都把它认真的记在笔记本上。甚至鲁迅、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当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对他也很有影响。

就这样,虽然今觉没见过钞票,但他从报纸杂志上增广过社会见闻,他能写出《钞票旅行记》;虽然他从没离开过寺院,也不懂的现实世界里生命的争战,只知道在焦山寺院里面有一只猫子抓老鼠,见景生情的他,写了《平等下的牺牲者》,为小生命鸣不平。

这些文章后来都发表在报纸上,让今觉的文笔提高很快。

1946年,喜爱文化艺术的今觉,突发奇想,向佛学院请求在端午节前办一次佛教古物展览。

佛学院的院长雪烦和尚觉得这个小和尚很有想法,就同意了。于是,今觉就和几位同学,分别到金山寺借来苏东坡的玉带、文征明的书法,以及竹林寺、超岸寺这些寺庙里收藏的文物,在焦山的华严阁展出。

他怕没有人来参观,就到镇江贴了一些海报,海报的标题很有标题党的风范,如:

“秦砖汉瓦在焦山出现了!”

“请你到焦山来欣赏龙袍、玉带吧!”

“龙蛋出现在焦山了!”

哪知道,这样的标语还是震动了当时镇江附近县市的老百姓,在展览的一个星期之内,每天有数十艘船只,在镇江和焦山间载送客人往来观赏,人潮汹涌,令人咋舌。

组织活动的今觉,被吓得不敢出来,生怕被焦山的和尚责骂,所幸当时也是抗战胜利没多久,大家都觉得这也是喜庆之事,没人责怪他。并且焦山在报纸上一展成名,他还是有功之臣,所以焦山恢复办佛学后,太虚大师从重庆到焦山筹办“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培训班”,也破例让今觉加入进来。

有一次,太虚大师在当时焦山佛学院教务长茗山等好几位法师陪同下,路过学堂,从他身边走过,突然停下脚步,看了他一会儿,只说了三个字“好、好、好”就走了。

大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今觉深思了几天几夜,悟道:“我要做一个好的出家人,我要做一个好的和尚,我要把佛教做好”。

今觉开始磨炼自己心性。

比如,因为年轻,遇到自以为不对的事,他总喜欢发言讲几句,以维护正义,不过由于心直口快,经常惹来麻烦。

他开始学着“禁语”。

开始禁语时,今觉很不习惯,不知不觉就会脱口而出。为了处罚自己,他经常跑到学院外无人地,使劲扇自己耳光,打到满口鲜血:“你真是岂有此理,不能持好。”半年耳光教训,今觉终于学会了禁语。

在这些学习磨炼中,今觉之修为迅猛精进。

在还有半年就能毕业的时候,因为对院方的改制不满,今觉放弃了毕业典礼,写信获得师父志开上人同意后,今觉离开了焦山。

师父带他回宜兴大觉寺礼祖,并整顿寺务,并且在乡下一个叫“白塔小学”的学校做校长,教学生国语、公民等课程。一方面是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开一座中学做试验场所。

一次偶然,今觉翻看一本《王云五大辞典》时,看到了书中一副壮阔的“星云图”。

“星云图”旁一行小字:

“宇宙未形成之前,无数云雾状的星体结合,又大、又古老、又无际。”

这种苍茫又浩瀚的感觉,让今觉心中一动。

他非常欣赏这种浩大无边的境界,也希望自己能在黑暗中给人光明,于是,他把法号改为“星云”。

正如他后来写过一首诗说:“真像是夜晚的星星,光芒虽然弱小,但总是努力地在闪耀;又像天上的白云,尽管飘浮不定,但是在无限的时空中,一颗颗星星,一片片白云,所结合起来的星云,却能够超越时空,亘古长存。”

1953年,星云大师在宜兰

他自己也不曾想到,“星云”,后来会成为佛教界响当当的名字。

这个焦山出来的奇僧,即将踏上一条颠沛流离,却又光芒传奇的道路。

参考资料:《贫僧有话要说》,星云大师口述,妙广法师等记录。

点击分享:

老镇江

镇江人王扶林和1987版《红楼梦》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镇江人的青春,就是在舞曲一曲接一曲,舞步飞旋中走过的……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访仙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