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台的实际搭建,从战略部署到组织架构的挑战

GTLC 全球技术领导力峰会 2020 在多个不同的城市打响,作为今年的第一站,GTLC·南京站的举办为本年的 GTLC 峰会奠定了基调,在 9 月份举办的南京站上,好买财富产品总监王晔倞(头哥)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带来了关于中台建设的深度思考,以下为演讲内容的梳理。
内容丨王晔倞
编辑丨道伟

嘉宾介绍:王晔倞,好买财富平台产品总监、公众号「头哥侃码」作者,TGO 鲲鹏会上海董事会成员,腾讯 TVP,2017 年北京 QCon 明星讲师,2018 年北京 QCon 优秀出品人。他曾在大智慧、中通服软件、东方购物任职,具有 20 年 IT 从业经历,对技术管理和架构设计有丰富的经验。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非技术角度解析:中台建设背后的组织力需求》,将要探讨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掉坑、遇问题的内容,一些有了答案一些还没有。

前两年中台很火的时候,跟风般地出现了各种中台,很多东西做出来都叫中台。但其实就是被炒作起来的,因为中台不是一个技术,更贴近于一种战略。既然是战略,就有业务,有技术,有数据,还有组织。

现在几乎没有人调侃 PMP、 OCM,因为它们都有行业标准,在国外用了几十年了,中间没有水分。而中台目前没有行业标准,才会经常被拿来忽悠人。

今天将通过三个层面来具体展开,前两点我给大家讲一下过程,最后有一个总结。

明确战略目标
从 0 到 1 建设技术中台

第一点,我讲中台的时候加了两个字叫做“技术中台”,我们公司自己有技术中台,还有一个研发团队的交易中台,我会从实践角度讲一下技术平台从 0 到 1 的过程。

2012 年我刚进入公司,先是有了单体产品,然后变成多产品,最后演变成事业线,基本上花了 7-8 年的时间。

许多同类公司都是从 0 到 1 ,先有前台然后有管理系统,整个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层。在实际上,下层有各种各样的组件,是根据发展中的特性演变而来。最后前台负责部分的业务封装,中间件五花八门,各种分层间互相调用。

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导致公司里团队很多,逐步发展之后原先的服务边界一触即溃,那么问题就是,能否通过一个公式告诉大家什么叫前台,什么叫后台,什么叫架构,什么叫系统?

这可以用上面的图来概述,在实际中一些技术基本上已经统一了。

我们自己的技术中台,有人会说它其实是 PaaS?看起来整个中后台可以成立一家叫好买云的公司,但其实中间是存在过渡的,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综合来看我们技术中台的作用,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编程器的适配层,而能否高效运行起来要看中台资源整合的能力。

架构搭建起来之后,还要注重全功能团队。做中台不管是技术中台,还是业务中台,都会面临标准组件下沉,并且统一调用服务的问题。

绿框是我们的交易平台,图中三个小红星是真正的业务线,第一条是零售,就是理财通的业务;另外是高端业务,就是面向 300-500 万高端客户,还有一块是 To B 的机构业务。

把产品标准组件放到交易中台里面去,原因是什么?有人说这个交易中台,其实是三层架构中间的业务逻辑层,而之所以叫中台也是老板起的,它就是一个代号,所以后台 = 标准 = 中台。

至于中台的标准理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阿里在这方面只是标杆,并不是标准。

那我们为什么将这个部分定义为“技术中台”?有四个原因:

第一,IT 的功能和业务功能并没有进入主模块;

第二,IT 的赋能无法给业务增长带来直接帮助;

第三,能解决问题就行,爱叫什么叫什么;

第四,赶个潮流,为了提升凝聚力。

那建立中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中台核心追求目标一定是共享,比如支付要共享、产品中心要共享、交易要共享、会员要共享、积分要共享等等,其根本目的在于多、快、省,简单说就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转型技术中台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二个关键点,说一下技术挑战,为什么要搞中台?

对好买财富而言有三个原因,分别是金融全产品,事业线制转化,以及运维成本高。

如何去推荐理财产品,怎么快速将优惠折扣写入系统,这对金融企业来说,必须要把所有的资源、账目对齐,也就是要去做金融全产品。

事业线制转化也是重要的一环,业务发展需要同时支持 To B、ToC,要面临的一个考验就是必须要选择新的方式。

而传统的做法下,运维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很多人会选择拥抱中台的一个原因。

要转型到技术中台,组织会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分别对应于中台的选择,落地和未来。

先说选择,如果你是一个成本中心,乙方和甲方公司是有区别的,至少甲方管的团队也是为前端业务带来价值的,而不是因为给客户带来价值,这是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是一家控制成本的业务团队,目标就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多数乙方在实际时也会采取类似的操作。

为了提升效益,在内部需要进行统一,最终要提升效率,一定是选择效果最好的那个功能。而标准服务,不管是业务上还是技术上的,比如大家都用缓存,都用消息,就需要往下沉。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在工作中会发现屁股比脑袋重要,做中台的目标一定是以效率为先,以成本为目标。

第二个是落地,这就和公司的文化息息相关,比如阿里是从上往下的文化,腾讯是从下往上的文化,在实行技术方案和组织结构调整时,公司文化的形态会带来不同的走向。

另外还要将技术团队全市场化,只要能 cover 住成本,做任何的策略都可行。

落地过程中也有三大挑战:

第一是用户量增多,多个乙方要求不同,效率和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公司在经历 3—5 年的演化之后,用户会慢慢多起来,我写过一篇文章《当年客户说什么你就做什么的软件公司后来是怎么死的?》,在我看来成本 cover 不住用户时,必然会走向衰败。所有的云厂商都要做标准化,是因为不可能为每一个客户去配一个团队。

用户越来越多之后,前台讲究的是效益,而中台讲究的是质量,二者之间的矛盾也要协调处理好。

第二个是存在该死的技术债,一般功劳前台拿,但黑锅是中台来背。

因为当标准定下之后,存在很多技术债,类似于一个分布式缓存,开发和测试之间有很多环节需要打通。

但是开发和测试之间有标准吗?到底是 1 个测试对 10 个开发还是对 20 个开发?行业内一台机器和一个缓存对多少个运维,这些问题说不明白,这也是组织演变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只能是自己拿出一个标准,然后用行动去践行这个标准能不能适用。

因为组织要演变,大量的基础架构全集中到一起,必然要面临技术债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也是演化的必要过程。

第三个是“公”地悲剧,在业务协调中,组织演变过程中会面临的“公”地悲剧。

通俗来说就类似一个牛吃草的例子,四个农民一起种田,中间那块是公地,最后荒掉的肯定就是公地,因为所有的牛都会跑到上面去吃草。这个思想不转变,永远解决不了,必须划清责任不要让“公”地出现。

最后来讲一下中台的未来发展。

我们公司目前有几个特点,取决于老板的尿性和业务特性,在金融和医疗行业,其实是靠牌照而不是用技术吃饭。所以行业特性跟中台未来的规划和方向和走向都是有很大关系的,包括老板的认知力。

另外一个就是明确好“抄袭谁”,或者说选择好借鉴的模版,产品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顺应时代趋势
适时做出调整

总结一下,前面谈到技术和组织的演化过程不是完全一致的,并不是业务发展越大越快,技术就跟着越发展越快,往往还取决于场景以及组织的系统,很多时候都是遵从规模效应的。

如果系统活了十几年,虽然没有死掉,业务也不错,但是有经验的人没有留下,技术投入越来越少,这时就会发现技术中台和组织的演化会越来越弱。有句话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求变是必然的选择。

我们最近又在着手中后台合并,系统也是有着类似的规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分歧就会出现,未来的发展也很难预估,只能摸索着往前走。

在整个组织结构改变下,包括中台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点就是相互信任、朝共同目标努力。这包括赋能和共享的过程,尤其在传统企业进行共享化之时,关键也是处理好人的问题。

最后谈一下老板的个人特质,我们公司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一个原因是因为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某种程度上来说,老板的统率力决定了业务的发展走向。

总之,公司和企业在组织上的定位是不同的,要形成统一的东西,与企业文化和目标导向有很大关系。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相互信任,拥有共同目标。

公司做中台多半会遇到这些问题,有些公司确实做不出来,或者做出一个自认为非常强大的中台,但别人根本不认为它是中台。归根到底,能够走多远还是取决于组织架构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