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首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张雪松作品
灵魂的需要
张雪松(江苏)
前贤关于读书的论述可谓多矣,“非学无以广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等等。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精神也同样匮乏。
幼年,我们有幸得到一本“小人书”,已是无上的幸福。但随着年龄渐长,我们渴望通过一本本好书洞察社会了解人生,但这在当时,简直比登天还难!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因工作来到县城一家工厂。至今仍记得,那是一个阴霾的冬日的下午,我一走出车站,便直奔新华书店,正当欲下班时分,我以仅有的零花钱买了一本《青年一代》。虽然涉世不深,但那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加深了我对世事对人生的认识,有些在如今看来,仍不愧是“美文”呢。为激励自己,我特地以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将那些诗词妙句及富含深邃哲理思想的文章与句子摘抄下来,时时翻阅,便从中得到意领神会的涵泳。只是由于数次搬家,那本笔记本早已不知去向。
彼时,我们每月区区数百元的工资,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舍弃买书,遵循“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古训。毕竟,物质食粮是第一位的呀。
因而,三十多年来,我也仅仅积存了数十本书,这其中还包括友人赠送的以及我投稿所得的样刊。
但好在有图书馆。
首次去图书馆,见那一排排森然排列的书籍,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也不禁生出一种奢侈地憧憬,幻想着自己若能有朝一日,也能写出那么一部传世之作,跻身于那些先贤之作中,感觉那才真不虚度此生呢!
在这里渴骥奔泉似地找到那些我心仪已久的书籍,被压抑的求知欲得以释放,能按照我的个性充分地发展我的智慧和人性!
它们使我们深深领悟到了,有些美好不一定非要当生命行将就木时才想到必须去深悟。
人总有一种需求--无论听他人倾诉还是自我倾诉--不知这也是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又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灵魂的“金玉珠玑”!
多艰多难的人生是一个倦旅,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思想灵魂的慰勉支撑。“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真是切中肯綮一语中的--好书恰如逆境中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总是能令人咀嚼回味!
我不想附和前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稻粱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但捧读一本充满智慧的好书,感觉真如饮琼浆品玉液,使我拥有了更为睿智深刻的思想,当我将这些思想以不同于前人的文字表达出来并见诸报端时,我便收获了一份喜悦,真有一种“沧海变桑田”的感觉,因为凡是超越前人的思想都无一不是继承前人之思想精华的。
每当夜阑人静之时,便是我寂寞而又快乐之时。
我拉上窗帘,扭亮台灯,翻开一本我喜爱的书籍,不禁为作者的生花妙笔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而沉醉于其中。我读文学、读历史、读哲学;我读散文、读诗歌、读小说、读传记。每一本好书总在我面前打开一扇迥别于它书的窗口。我在那些文字中经过不同的时代,历尽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感,领略不同的文笔。它们,启我心智,慰我灵魂,深厚我学养。时时亲近它们,能给予我们庸常的人生以几许不俗,《阿Q正传》中“国粹” 式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忠”“ 义”;《骆驼祥子》中,在那凋敝的时代背景中,祥子为生存而进行的苦苦地挣扎;《儒林外史》中,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压抑的范进的湮没的人生以及针对前后两种不同人生境遇的人性深处;《患难与忠诚》中,杰勒德与玛格丽特虽历经磨难,但仍对生命与爱情的忠诚与坚贞,以及他们那冰玉似的人性;令我热泪盈眶的描述普通人悲欢苦乐的《妈妈的心有多高》,让我看到,在最艰难的逆境中处于生活最底层者是通过怎样顽强拼搏进行自我拯救的……更何况还有雨果、左拉、普希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些人类思想的高峰伟大的灵魂,使我深悟,人可以没有金钱地位,但不能没有品位涵养。与他们相较,那些平庸的言语世俗的纷争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浮躁喧嚣的大环境中保持着爱好读书,那也未尝不是一种独特的人生观!
因为有多少忧伤愤懑都可以在书籍的这一精神之“酒”中得以宣泄排遣释怀。
在人性越来越喧嚣的今天,读书能提升我们灵魂的质量。因为人性也有两层,一为外在,一为内在,而读书则能充实涵养我们的内在。
【作者简介】张雪松,男,1969年生,江苏如东人,汉族,祖籍江苏镇江丹徒,热爱文学,迄今已创作散文诗歌共计百余篇,已在市级及市级以上报纸刊物发表数十篇,曾有散文获第三届和第四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冰心文学奖”二等奖,江苏省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