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问答三则
一. 外地人如何看待上海和上海人?
上海这个话题,是在与北京与广州对比着的时候才格外成立的。设想如果没有北京广州和深圳,中国的大城市只有上海的话,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评价了。当然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历史和地理共同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城市格局。在这样的格局里,上海因为没有北京的权力性优势而尽显商业主义的规范与理性,同时因为没有广州那样内外兼收的阔大包容而难掩自命不凡。
上海人作为这片独一无二的地域上的花朵与地域性格的凝结结果,自然是集体地显示着这样的倾向与特征,不过任何总括性的总结都无法代替个体的五花八门的个人表现。我们评价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的人会有一个自然的观感与实际遭遇的概率总结机制,这样的机制未必科学,但是却很难撼动。我的表弟现在在上海做花木生意,他在上海已经几十年。当年以卖蝈蝈起家的他,告诉我他之所以最后选择上海,是因为当年来卖蝈蝈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很规范的劝离,甚至是给指出摆摊的正确的位置和时间,这使他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我们在大地上的生活和栖息从来都不乏艰辛也不乏美好,愿包括上海在内的所有地方都更好,更适合人类的生存,甚至诗意的栖居吧。
二.2018年上海外滩为什么没有烟火秀?
放焰火据说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庆祝方式,尤其适合烘托冬天的夜空。在一片寒冷的漆黑之中绽放五彩的绚烂,让瞬间的繁华勾起茂盛季节的回忆与对前面人生的无限可能性的向往。
我住在郊县里的时候,无论任何季节,都经常可以在楼顶上观赏山前平原上的村村寨寨升起的焰火;那里有结婚当天晚上放焰火的习俗。坐在屋顶平台上,遥望一天的星星月亮,遥望逶迤的山脉在夜色里的轮廓,陡然看见五彩的焰火升空,那种喜悦那种孩子式的凝望,一直让人怀念不已。
可惜,这样的夜晚的璀璨天空释放心情的好传统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已经渐行渐远。大气污染加剧,天空不再澄澈;灯光污染肆虐,到处都是照如白昼的路灯装饰灯,即便还有焰火,效果也已经大打折扣,关键是已经不再让人向往。
这样说来,上海外滩的迎新仪式上没有焰火,也就顺理成章了;何况那里还发生过踩死人的惨剧。发展是双刃剑,得到了什么,也同时失去了另外的什么。在个人,在社会,无不如此。在个人也许还有得选择。在社会,则只能乘着越来越快的时代列车,向前,一味地向前。
三.上海有名的灌汤包和生煎有什么区别
笼统地说都是包子,灌汤包是圆形的,生煎则是扁长的形状;两者一蒸一煎,一种咬一口流油,一种吃一口弥香,都是上海和东南沿海的城市乡村中的传统食品。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都有相当的新鲜度,都是日常经常能吃到的食品。
记得在镇江的灌汤包店里,一个老者主动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第一次吃灌汤包的北方人示范正确的吃法。第一步是先咬开一个小口,将脖子仰起,让灌汤包里的热油一滴不剩地直接灌到嘴里;然后才是蘸了甜润的镇江醋,吃里面的馅儿;当然如果旁边再有一碟肴肉就更完美了。这样就着肴肉和镇江醋吃灌汤包,在间隙里遥望一下窗外的金山寺塔,便是只属于镇江人的好享受。
记得1997年的时候,在西湖东岸的宾馆楼下,带着儿子吃小笼,也就是灌汤包,那热油流溢到蘸醋的小碟里形成的白浆被西湖上的风一吹,立刻就微微地板结起来。儿子欢呼雀跃,从此在童年记忆里记住了小笼,并由小笼的线索隐约能回忆起西湖和西湖上的风来。
还记得2010年在上海的豫园,小吃都已经被超市化规范管理了,人们拿着托盘走进去,一样一样地自取,明码标价,一派规范科学的现代气象。不过,这生煎包在结算的时候却被细心人发现了问题。因为机打的价格清单和实际看到的标签价格是不一样的,贵了4倍!于是便去询问,售货员显然对这样的询问早已经驾轻就熟见怪不怪,只说了一句:你回去看仔细哦。于是回去仔细一看,这才恍然,原来那价签下面小小的字写着“两只”,意思是每两只才是这个价格,与盘子里直观的摆放着的八只有着巨大的落差。这是经营者善用视觉误会的聪明一例。透着一种挣了你的钱,还无懈可击的狡黠与傲慢。让中了招的食客无可奈何,尽管郁闷,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人的一生,自始至终和食物打交道。食物从来不是孤立的食物本身,食物都是你的人生场景甚至人生遭际的见证,是勾起回忆的人生线索,甚至是我们生命的本身。由灌汤包到生煎而想起来这么多,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