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国清寺,参天古树映衬下的斑驳院墙,幽静又有生活气息

国清寺,隐逸在青山绿水密林之中,非常幽静的一个地方。名闻天下的“旅圣”徐霞客,对天台山是情有独钟,他曾三次游览天台山,他的《徐霞客游记》,就是以写天台山的美景《游天台山日记》开篇的,文中曾多次提到国清寺。2005年春节期间,我第一次来到国清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山门前遇见一位14岁模样的上海籍小和尚,操一口标准上海口音问我:“侬是上海宁伐?”我问他:你为何来到这来,他笑而不答。那时的国清寺极其的幽静,就像一个世外桃源。15年后的2020年12月16日我第二次来到国清寺,在山门前向正在登记游客信息的和尚打听,他说他是刚从少林寺过来的,不清楚。15年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知小和尚现在何处。15年后的国清寺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味道,到处都显出古朴的气息,难能可贵的是5A级的国清寺居然不收门票。

国清寺入口处,在古樟掩护下的七支佛塔,非常醒目。据说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造,共有七支,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这个过街亭叫寒拾亭。是为了纪念唐代在国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的前后亭额上分别题写“五峰胜境”和“万松源处”。

寺院外路边的照壁上镌刻着“教观总持”四个大字,正对寺院正壁,由晚近著名书画家王震(一亭)大居士题写。

寺院前有一座石拱桥叫“丰干桥”,是纪念唐代国清寺一位高僧丰干和尚而命名。桥头有石狮守护,显得古朴庄严。

国清寺山门外面的“双涧回澜”,是天台八大景之一。所谓双涧,是指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两涧水汇合于寺外的丰干桥畔,向东流去,入赭溪。

自古以来,不论是天台乡贤,还是外地游客,都喜欢在夏秋暴雨过后,结伴前往国清寺丰干桥畔,观赏“双涧回澜”胜景。

过了“丰干桥”是寺院正壁,正壁上是赵朴初手书的“隋代古刹”四个大字。这个“隋”字少了一个“工”,据说是书法家故意缺的,有吸引游客注意的意思。

丰干桥桥头,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行到此水西流”七个大字。这块石碑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禅师而立的。

国清寺的山门与众不同,一般来说,寺院山门都是坐北朝南开的,而国清寺的山门朝东开而不朝南开。壁墙东头转过九十度,才是山门。山门的门楣上方悬挂寺额,上书“国清讲寺”四个金色大字。而国清寺山门东开,又寓意“紫气东来”。

天台山国清寺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国清寺原名天台寺,由智者大师(智觊)于南朝陈太建七年创建,隋灭陈后,智觊与晋王杨广结下了法缘。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首先来到弥勒殿,圆门上方一幅石匾嵌于墙内,清瘦的“国清寺”三字,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殿内供奉有鎏金弥勒坐像。

出弥勒殿后就见雨花殿,相传,天台宗祖师智顗大师在此讲经时,其精诚所至,感天动地,天上竞下起法雨天花,故将此殿取名“雨花殿”。国清寺建筑中雨花殿属最古,梁枋彩绘精美绝伦。

过“雨花殿”即到“大雄宝殿”了!这与其他寺庙没有区别,但注意到没,这“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是竖着写的,不像其他寺庙那横着写的,是皇帝御批的哦,

国清寺大雄宝殿前的古樟树

国清寺大雄宝殿前广场

国清寺鼓楼

国清寺钟楼

国清寺大雄宝殿

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宗派影响远及国内外,尤其是日本。

国清寺免门票,实属难得!尤其是国清寺内到处都有国宝级的文物,级别和可观赏性更高了,绝非一般的景点。没有烧香求签等消费提示,完全没有商业化气息,真正感受到了佛门清净地的氛围。

国清寺殿前烛火

国清寺内长廊贯穿全寺

看着身边那出入寺院、身披飘逸袈裟的僧人,欣赏着寺院中飘荡着的薄薄紫烟。你到了这里,你能够感受出这里有一种深幽寂静的感觉。

国清寺五百罗汉堂

国清寺客堂

在寺院内巧遇一批外国旅客,他们是来参加【相聚浙里——国际人文交流周】活动的。

在国清寺的西南角,有一个寺中园林叫鱼乐园,园门内古木苍郁,鱼池如镜。有乾隆御碑、清心亭、鱼乐国石碑等小品布置得错落有致。

池东有一块雕刻精细高约6米的清乾隆皇帝的御题碑,碑文记载着国清寺的秀丽景色和历史沿革。

大雄宝殿右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相传是寺院初建时天台五袓章安大师手植,俗称“隋梅”。迄今已有1400多年,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之一。从圆洞门进去,即可见到这株苍老遒劲的古梅。

国清寺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苍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长篇碑文和诗赞颂佛教天台宗创造人智者大师。右连的丰碑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丰碑稍低于智者丰碑。左边的一座丰碑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这座碑的大小与行满碑大小相同。三座丰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谛1982年5月写的敬白,长篇日文铭记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两国永远亲善友好的虔诚心意。

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

处在寺院中轴线上的隋塔忽隐忽现。

国清寺隋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朝,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也叫做“报恩塔”,这是因为杨广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塔身黄褐色,高有59米余,六面九级。砖砌塔壁,内为空心,塔顶上没有塔刹,站在塔内可直接仰望蓝天。

这是日本僧众捐建的妙法莲华经幢,前佛协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词的“知恩报恩”四字却大有含义,前面的“恩”字很大,后面回报的“恩”却小的多。

寺里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只有斑驳的院墙在参天古树映衬下愈发显得幽静、古朴。真的是个千年古刹,幽静又有生活气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