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月余即收监管函,前三季度增收不增利,熊猫乳品“顽疾”待解

主营产品增长遇阻,新推产品竞争力不足,熊猫乳品能否在上市后突破增长瓶颈呢?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吕明侠

近日,熊猫乳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898.SZ,下称“熊猫乳品”)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而收到的深交所监管函。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是熊猫乳品刚登陆资本市场以来,首次收到监管函。

《每日财报》注意到,熊猫乳品虽然顺利上市,但其2019年便已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在今年前三季度并没有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自诩国内炼乳领域的领军企业,但其业绩高度绑定大客户、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正愈发凸显,公司未来能否不断拓展新领域、满足市场需求受到认可,无疑充满挑战。

上市月余即收监管函,前三季度增收不增利

11月30日,熊猫乳品因在2020年10月29日收到与收益相关的上市奖励政府补贴900.00万元,但未及时对此进行披露而收到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

公告显示,2020年10月29日,熊猫乳品收到与收益相关的上市奖励补助900.00万元。

按照相关规定,上述补贴应计入熊猫乳品当期损益,预计会增加熊猫乳品2020年的利润总额900.00万元,占熊猫乳品2019年净利润13.51%,但直到11月25日,熊猫乳品才发布公告对此事进行披露。

对此,深交所向其下发监管函要求其及时整改。从招股书来看,熊猫乳品2017年—2019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908.4万、576.6万、553.2万,分别占当期净利润的10.4%、6.1%、8.3%。

虽然顺利上市,但熊猫乳品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在今年前三季度并没有得到解决。熊猫乳品于2019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当年营收6亿,同比微增0.35%,扣非净利也由2018年同期的8857.75万降至6139.7万,同比下降30.69%。

2020年10月28日,熊猫乳品公告称,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37亿,同比增长6.98%;归母净利0.38亿,同比下降4.73%;扣非净利0.33亿,同比下降7.31%。

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约为2.01亿元,同比增长3.26%,归母净利约为0.27亿元,同比下滑8.23%,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熊猫乳品上市后首次发布的财报,增收未增利的原因并未披露。但《每日财报》注意到,其经营走势不佳或与大客户业绩明显下滑有关。

IPO之旅历经坎坷,过分依赖大客户

熊猫乳品始于1996年,是浙江的一家“老字号”,主营业务包括主要运营“熊猫”牌系列炼乳产品。《每日财报》注意到,因以炼乳为主营产品的熊猫乳品被称为“炼乳第一股”,回顾熊猫乳品上市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

早在2015年6月16日,熊猫乳品挂牌新三板。一年多后,2016年10月11日,熊猫乳品向浙江证监局报送上市辅导备案材料,随后与中信建投签订IPO合作协议,启动上市进程。

2018年,熊猫乳品向证监会报送IPO申请文件,计划冲刺上交所主板。但没过多久,2019年1月,熊猫乳品又突然宣布IPO“撤单”决定暂缓上市。

2020年2月,重启上市路的熊猫乳品再次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一次不到半年时间,熊猫乳品便获首发过会。2020年10月16日,熊猫乳品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可即使成功上市,但其存在棘手问题并未解除。

据此前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9年前三季度,熊猫乳品前五名客户营收总额分别为1.46亿、1.94亿、1.86亿及1.11亿,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5.64%、36.29%、30.98%及27.08%。

其中,2017年—2019年,香飘飘分别凭借5875万、7421万、5387万的采购总额晋升为熊猫乳品的第一大客户,占其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1.00%、12.34%和8.92%,连续三年成熊猫乳品的重要客户。

显然,香飘飘对于熊猫乳品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香飘飘在2019年的采购金额较2018年出现大幅下降,而至于大客户缘何削减采购金额,熊猫乳品并未在招股书中展开解释。

今年上半年,作为熊猫乳品的最重要客户,香飘飘的业绩表现非常不佳,出现了明显的业绩颓势。若大客户入不敷出,采购额继续削减,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与之关联紧密的熊猫乳品的同年业绩。

产品结构单一,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

从分产品看,熊猫乳品的产品种类较为单一,2017年—2019年,浓缩乳制品的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7.95%、75.15%、72.03%。

随着不断发展,熊猫乳品也意识到了产品品类过于单一,先后新建了奶油和奶酪生产线,陆续推出了稀奶油、马苏里拉奶酪和儿童奶酪棒等新产品,试图摆脱产品品类布局上的不均衡。

但入局奶酪市场的路并不好走,奶酪赛道的选手都较为优质,熊猫乳品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一方面,雀巢是属于综合类的企业,而熊猫乳品在规模上不足以与其抗衡。另一方面,国内乳业巨头也纷纷加码奶酪事业。

早在2018年,伊利新增奶酪事业部,推出“妙芝”手撕奶酪。同年,蒙牛成立奶酪事业部,业绩全年增速达66%。今年12月,蒙牛以30亿元资金入主“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

截至目前,公司的新品类产品仍没有引起多大水花,提振营收的效果还不太明显,品牌的知名度并没有打开。

此外,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17年至2019年,熊猫乳品主要产品甜炼乳、淡炼乳以及甜奶酱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99%、78.77%、72.81%,呈逐年下滑趋势。

奶酪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77%、8.58%和42.94%,产能利用率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利用率仍相对较低。对此,熊猫乳品解释为主要系2018年5月山东工厂投入使用后新增炼乳产能1万吨所致;奶酪产品的总体产能利用率仍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奶酪产品为其推出的新产品,市场培育时间较短所致。

主营产品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近年新推产品或陷同质化“囧境”,作为奶酪、奶油领域的新进者,熊猫乳品能否跨过品牌壁垒,在上市后突破原有的发展瓶颈,实现新的增长呢?对此《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