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仙的琴师——沈玉才

李少春琴师沈玉才。沈玉才(1916——2004),京剧琴师。梨园世家出身,其曾祖是道光年京城有名的武戏大家沈小庆,祖父是同光年间有名的须生沈三元,父亲沈福海,琴师(一作弦师)。十二岁随父习艺,工文场弦子,十七岁被聘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三弦乐师,十九岁改习胡琴,先后为程玉菁、王玉蓉、吴素秋、童芷苓、赵荣琛、杨宝森、谭富英、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操琴,解放以后长期伴李少春先生。

沈先生自幼对京胡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乐感极强。台上拉琴从不看谱子,曲调过门全印在大脑里。尽管他记忆力非常好,可依然十分的勤奋。曲不离手,一天不拉琴,心里就空落落的。从艺70余年,沈先生先后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谭富英、童芷芩等名家合作。50上年世代纪沈先生是中国京剧院当家琴师,与李少春、李和曾、袁世海等合作多年,形成了琴音纯正、弓法娴熟、灵活多变、音色醇美的演奏风格,并擅长用琴音体验人物的感情。几十年来,他在为各行当、各流派的伴奏中,显示出非凡的可塑性和应变力。老生的苍劲、青衣的柔美、花脸的遒劲、老旦的倔拙,以及梅派的音如流水、尚派的激昂奔放、荀派的柔美俏丽和程派的深沉娓婉,在他手上都能跃然而出。他以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利用京胡右手弓的里外推拉,左手弦的弹、打、揉、抹等高超演奏技法,刚柔顿挫,婉转动听,适应了各行当、各流派的唱腔特点。

长期熏陶浸染于底蕴丰厚的传统艺术真髓,加上本人的天资聪颖勤奋,从青年时代起,沈先生就以手中的一把京胡声名鹊起于梨园内外。他会的曲牌特别多,通晓京剧文武场面的各种演奏技巧,不仅精通京胡,对月琴、弦子以及单皮鼓、大锣、小锣、铙钹等的演奏也颇有造诣,在业内被誉为“六场通透”。

进入中国京剧院后,沈先生先后参与了对新编历史剧《野猪林》、《响马传》、《战渭南》的改编工作。提起与李少春的合作,二人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李少春的调嗓习惯是每次从最低调门开始,然后逐渐升高。沈先生总是耐心的陪着他,二人合作一直非常默契。在(野猪林〉一剧中,李少春那段脍炙人口的“大雪飘”唱腔,被沈先生那娴熟的京胡演奏技巧演绎的淋漓尽致,浓郁的琴音琴韵传达出了剧中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京剧唱段艺术中的不朽之作,广为流传。在新编现代戏《柯山红日》、《白毛女》、《红灯记》、《平原作战》的创腔方面,沈先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尤其是在现代戏《红灯记》中,他与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袁世海等著名表演艺术家通力合作,珠联璧合。高玉倩原来是唱花旦的,为适应角色需要改唱老旦。由于花旦演唱是用小嗓,老旦要用大嗓,当时高玉倩心里特别没底。于是沈先生在排戏过程中不断鼓励她,说唱腔的事尽管放心。在随后的日子里,沈先生给高玉倩说戏,调门由矮到高,一遍遍地、一句句地给她说唱腔,直到她信心百倍地走上舞台。至今,高玉倩逢人便说“如果没有沈老先生,就没有我的‘李奶奶'”。

沈先生艺术生涯中最可宝贵的不仅仅是他精湛的演奏技巧,更可贵的是他具有极强的合作意识。他时常告诫后辈,无论干什么职业,尤其是从事京胡伴奏这一行,必须有“一棵菜”的精神。京胡伴奏就是要拖腔保调,不能为了显示自己而搞所谓的“花活儿”。他从来不特意表现自己,总是甘当绿叶。京胡名家都会傍着固定的“角儿”,才声名远扬。但沈先生从不死傍某个演员,与谁合作都那么默契,水乳交融。不论以前是否合作过,沈先生的“垫头”一拉开,演员张嘴准保就合适。沈先生拉琴的最高境界就是既不要演员拼命跟着胡琴走,也不要胡琴追着演员跑,它是一种真正能让双方共同进入极佳演出状态的境界。即便是在与西洋乐队的合作中,他的伴奏也总能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中,令人赞叹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