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21丨孤城下的殉义
△七国进犯
从楚汉相争,到西汉文景之治,甚至到汉武盛世,这一段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华夏历史中,绝对算得上是轰轰烈烈了。而令人可叹的是,此间英豪,竟没有多少能得以善终,刘武是,周亚夫是,晁错更是。
除了这些英豪,更有无数被人忘记姓名的“小人物”,他们为了气节、为了社稷而甘愿身死。在七国之乱中,便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所谓的“七国之乱”,除了为首的吴楚二国,其他五国为赵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和济南国。大家是否还记得,文帝在位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齐王刘肥死后,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分别为:齐国、济北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济南国。
可见,参与叛乱的仅仅是这六国中的四国,齐国和济北国并未参与。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感叹贾谊的先见之明了,虽然六国之主皆为兄弟手足,却依旧是六个不同的个体,想法多了,其中的牵绊和制衡也多了。
彼时,吴楚两国率先攻打长安,淄川、胶西、胶东三国便围攻齐国,齐王情急之下派路中大夫向景帝告急,景帝得知情况后命其务必坚守。带着景帝的回复,路中大夫匆忙赶回齐国,却在都城外被叛军抓了个正着。
叛军计上心头,命路中大夫向城内喊话,说中央朝廷已被攻下,命齐国速速投降,否则便要屠城。无奈之下,路中大夫竟答应叛军,欺瞒齐国君将。
而到了城下,看着城墙上的齐王,路中大夫竟高声呼喊:太尉已率百万大军剿灭吴楚,正领兵前来,切莫投降!
话音刚落,路中大夫便被愤怒的叛军格杀当场。
原本齐王因担心守不住齐国,意欲与三国叛军苟合,就在此时,路中大夫带回军情,令齐国士气大增。只可惜,对于这位大夫,我们只知其姓而不知其名。
这历史上有多少像他一样的人,鲜为人所知,可当初若没有他们的舍身取义,这天下不知又将涂炭多少生灵。
七国之乱后,七王皆死,但除此之外,并未参与叛乱的齐王也死了。若非路中大夫,这齐国险些成了叛军的爪牙,齐国虽无叛举,却暗藏叛心,齐王担忧朝廷秋后算账,便服毒自尽了。齐地六国,只有济北王得以存活。
七王死后,景帝本想复建吴、楚这两个较有实力的诸侯国,而窦太后却认为吴王刘濞是汉朝长者,理应顺应宗亲,如今却带头率领七国祸乱天下,怎能再让吴国重建?
最终因楚王之子刘礼平叛有功,七国之中只有楚国另立新王,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趁此机会,景帝趁机取消了诸侯王手中的任免官吏和征收赋税等政治权利,使其无法自治,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继续推行先王“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大肆封王,将文帝时的十九个王,径直上升到二十六个。
事后再看这七国之乱,刘濞的反叛或许是偶然,但中央和诸侯始终难免一战。这是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建立“郡国制”的后遗症。中央视诸国为郡,可诸国却想与中央并存,甚至取而代之。楚王项羽实行分封三年而灭,也是同样的原因。
好在,自此虽然还有诸侯国的存在,其地位也与郡县无异,这也为汉武帝的“推恩令”铺平了道路。解决了国内最大的政治威胁,汉朝廷终于可以着手计划对异族匈奴的反攻。
七国之乱,算是中国历史上能排得上号的诸多乱战之一了,我们常用的成语“乱七八糟”中,这“乱七”便是出自这七国之乱了。
然而,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合六国只是昙花一现,而无论是高祖刘邦的“非刘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还是文景二帝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都在为一个伟大的时代而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