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化之家谱与字、辈、名、号之(四)
来源:王大良的《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家谱中的“字”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过去,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等。其中,“字”是古人长大后起的,与“名”相连而通称名字。我们今天常说某某人叫什么名字,按古人的标准看就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关于古人的“字”及其作用,清人王应奎说,“古者……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字是表示个人品德或追求的,与“名”不同。但在多数情况下,“字”与“名”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两者之间并非完全没有联系。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
(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由于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相表里,所以又称“字”为“表字”。
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人的“字”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才取的,与冠礼或笄礼同时,是成年的标志。对此,《礼记·檀弓》“幼名、冠字”《疏》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文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士冠礼》也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意思是说,男性到20岁便是成年人,要举行冠礼,然后就可以参与社会活动或娶妻生子、为官为宦。不仅男性如此,女性也比男性都做法,在15岁成年,举行笄礼,取“字”供嫁人或朋友呼唤。在此之前由于没有“字”,女性还被特别称为“未字”或“待字”,或语“待字闺中”便是这种含义。由于古人特别重视礼仪,在有了“字”后一般都避讳“名”,称呼时也只称“字”而不称“名”。如果直呼其名,还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另外,古人的“字”多种多样,用途也不尽相同。最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个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孔子有个哥哥字“孟皮”,他本人排行老二字“仲尼”,这里的“孟”“仲”都是表示排行的字,分别代表老大或老二。三国时吴国开国君主孙权有兄弟4人,其中老大孙策字“伯符”,他是老二字“仲谋”另有老三孙翊字“叔弼”,老四孙匡字“季佐”,兄弟4人依次使用了“伯”“仲”“叔”“季”4个排行字。当然,也有人取字时只用一个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即是。后来,人们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在取字时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有些人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夭)、“水全”等。这些,都含有深刻的意义。
此章持续,敬请期待。
2020/12/24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