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来鄂州的书法家均是有着重要影响大人物
中国书法发展到晋代是个高峰。 特别是以王毅之、 王献之为代表的“F”体系,对后出产生了重整而深远的影响:晋代来鄂州的书家较多,其中不乏有重要影响的个事家、文学家、诗人。
西晋灭吴的过程中,有一位战功卓著的人物,他便是王戎王戎(234年305年),字溶冲。官至尚书左仆射、司徒。咸宁五年(279年), 晋武帝遣建威将军王戎大举伐吴,顺江而下,次年,攻打武昌城,孙吴守将武昌督孙述等人投降。随即晋军直指石头城,孙皓被迫降晋。平吴后,王戎被封为安丰候”。他为“竹林七贤”之一。据(宜和书请》称:“成幼而颖悟,神采秀....作草字,得崔(瑷)杜(度)法,妙见者多所称赏”。明代汪树玉(珊瑚网)引米苦(宝章待访录》,称其书“字有篆撞、气象脊古。” 此时期还有名土陆机。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官至晋平原内史,著作郎等。其祖父,上大将军陆逊当年曾协助吴国太子孙登驻守陪都武昌,父陆抗亦为吴国名将。陆机以诗文著称于世,特别是《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陆机有(赠武昌太守夏少明》诗作传世用,然而,其书名被文名所掩。史载其工章草书。南齐王僧虎(论书》称;“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他的草书《平复帖》被明代大书家董其昌称为“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世传平迹, 未有若此而无疑议者。”法帖曾辗转于各藏家之手,解放后由张伯驹先生献给国家
两晋时期米鄂州的最著名人物是重要影响、庾亮和王羲之。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他是两晋王朝的中流砥柱,杰出的政治家。他两度来鄂州,第一次是在西晋永兴二年(305年), 任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时值平定“陈敏之乱”,第二次是在王敦死后。东晋初年,陶侃被王敦所总,降为广州刺史。
水昌元年(322年),王敦从武昌发兵问鼎朝廷,陶侃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退回武昌病死后,陶侃被任为征西大将军、领荆州刺史,复镇武昌。成和九年(334年). 陶侃积劳成疾逝于武昌。
庾亮(289年-340年)按替了同侃的职务镇武昌,直至咸康六年(340年 )逝世。陶侃、庾亮是在武昌颇有政绩的名臣,深受百姓爱戴,他们的故事至今还在鄂州流传,鄂州的一些名胜古迹、历史景观如“官柳”、 “书堂夜雨"、 “庾亮楼”等均与他们有关”正是由于他们的中越功勋和显赫的地位,以全于他们的书名被淹没其书名鲜为人知史载。陶侃弄正书.“远近 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唐代窦登在其《述书赋)中称日:“班容上行、平五公族肌骨闲好,精神慢举 如辞山登朝,湿过余处”说陶似的书名酸功名所掩的话,事么,“项氏六兄 弟”中的亮、任,翼、营则在书坛上被称力“四质”,是在东营书坛上古有定地位的人物 项光报替陶低的职位后,维线连备陶性治理式昌的方针。办学校、兴夷市、允府库,成精生然,当时的“南楼”(后称庾亮楼),便是庾亮等人常去赏月赋诗之所。史载庾亮工行、草书,(述书赋》中称其书“强骨慢转,逸足难追,翰断蓬征,拖蔓鹅垂。任纵盘薄,是称元规(即亮字)。”
庾翼(305年-345年),字稚恭,且政治地位不如庾亮,但他的书坛地位却在亮之上。亮死后,翼接替兄职镇武昌,在位亦有政绩。《世说新语》、(晋书》 等史书记载他善草书、隶书,少时与王羲之齐名。开始他并不把王羲之放在眼里,当看到王羲之写给其兄庾亮的书信后,方认为王羲之的作品“焕若神明”。建元元年(343年), 庾翼离开武昌,驻襄阳,想收复中原,时书有《稚恭进镇帖》,称“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并举,想克定有期。”其书见于《淳化》、《大观》等丛帖。
王羲之(生卒年取303年-361年说),字逸少,东晋咸和九年,庾亮接替陶侃的职位,王羲之被庾亮召为参军。某年中秋,庾亮率随从十人许,来到南楼咏谈,不拘礼教。王羲之便在这十儿人当中,目睹了武昌南楼中秋夜的这一幕。回京城后,表之将此事诉与伯父王导承相等人,并对庾亮赞叹不已。王羲之供职武昌是他人生的段重要经历,初入仕途,颇受庾亮器重,这为他二年后任临川太守,江州刺史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王夜之在武昌写下了《远宦帖),日:“省制具, 足下大小同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据宋黄伯思考证,此帖是写给友人周抚的封书信,在(宜和书谓》、 《淳化阁帖》中有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成康六年(340年).庾亮病重,临终前上疏朝延,称羲之“清贵有鉴拔”。极力推荐王表之,王羲之则写子(《庚疾驾贴),以纪其事。
说到王羲之,不得不涉及其伯父王敦。王敦(266- -324年),字处仲。东晋初年,王导与堂兄王教协助司马春坐上了东晋的第.把交椅。王教自恃有功而骄横朝野。武昌时为军事重镇,陶侃以荆州刺史身份镇武昌。陶侃政治、军事地位的上升,引起了王牧的忌恨,王教便将陶侃调广州刺史,自己则以大将军的身份亲镇武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敦的野心勃发。先后于水昌元年(322年)、太宁元年(323年) 两度兵进石头城,但遭到陶佩等人的联合抵抗,太宁二年,王教兵退武吕,于军中病死。王教也是一位书家,(宣和书谱》 中称其喜颠草,“初以工 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看来,这种评价与王教的性格及为人也极为相似。传有《蜡节帖),见于《淳化》、《大观》 等从帖。
再说桓温。桓温(312年-373年), 字元子,年轻时颇得温峤、庾翼的赏识。井被庾翼推荐给明帝,不仅委以重任,面且成了明帝的东床快婚。后立志收复中原,多有战功。太和六年(371年),他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身份镇姑熟。专擅朝政。两年后病死姑熟。水和元年(345年). 庾翼病逝后,恒温接替庾翼的部分职务。从武吕赴江陵握长江上游兵权。他继承了庾翼的遗志,先后收复了成都、洛用等地,成为一代功臣恒温善行草书5,唐代窦性《述书赋》称:“元子正草,厚面不若遗翰墨。犹带真淳。似山林之乐道,非玉岛之能亲。”《宣和书谱》称:“字势遇劲, 有王、谢之余韵“在有《大事帖》,见于《疗化》.《大观)等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