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之洞《正月十七日发金陵夕至(鄂州)牛渚 》赏析
正月十七日发金陵夕至牛渚
清·张之洞
牛渚春波浅涨时,武昌官柳已成丝。
东来温峤曾无效,西山陶桓抑可知。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属河北)。咸丰二年(1852)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工业方面,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在教育方面,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广雅书院等。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督鄂期间,多次来武昌(今鄂州)巡视游览,并留下多首诗联作品,如《樊口》《吴王台》《九曲亭》等。这首诗是诗人从金陵(今南京)出发夜宿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遥想武昌时所作,抒发了对武昌的思念之情。首句写行程所见之景。初春时节,夜宿牛渚,只见江水渐涨,春波荡漾,一派生机。牛渚,地名,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向为中国历史上南北纷争,兵家必争之地。次句写想象中的官柳。作者看见牛渚景象,不免触发翩翩联想。作者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武昌官柳,作者北往南来,东奔西走,所见所闻,自当无数,可见武昌官柳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已成丝”,柳丝鹅黄,随风摇曳,作者捕捉到的意象,正是武昌官柳最美好、最令人牵挂的形象。转句简叙人物。温峤(288—329),字泰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西晋灭亡后,温峤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打算让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命的人选,于是要求返回江州。此时的京师方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缺乏,温峤留下部分物资后方返回武昌。东晋咸和四年(329)四月,温峤路过牛渚矶,听闻水下多怪物,便命人点燃犀角下水照看。当夜,温峤中风,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相对而泣。晋成帝下诏追赠温峤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曾无效”,即叙此事。结句再提陶侃,点明“官柳”典故的由来,强化印象。意思是说,对于东晋这段往事,对于温峤等几位人物,曾在武昌为官多年死后葬在西山脚下的陶侃或许有所知晓吧。陶桓,即陶桓公,陶侃谥号“桓”。抑,抑或,或许,表示推测的文言连词。
全诗由实到虚,由景到人,以虚为主。语气委婉,温柔敦厚,显示出中国诗学的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