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别担心,这只是青春期的“常态”

“这种油炸食品不能吃!少买点”、“饮料买许多干什么,天天喝饮料对身体不好!”超市里,一位母亲对着十一二岁的孩子不停地唠叨着,但孩子似乎听不见,还是我行我素地拿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偶尔顶撞母亲两句。临到付账时,两个人再次发生争执,母亲认为需要买的东西没买,却买了很多无用的东西和垃圾食品,而孩子则认为所有买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在孩子的坚持下,这位母亲无奈地为所有物品付账。

这样的冲突还算温和,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发生更为激烈冲突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怒吼“不想吃就滚”、“不想学就别学”;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对父母怒吼“你们没资格管我”、“早就受不了你们这副德行”,甚至摔门而出。

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何曾经粘着自己、特别听话的“宝宝”,现在变得如此“不听话”?可以想象,一心为孩子好的父母,当看到孩子不断否定自己、对抗自己的时候,内心一定非常难过。他们充满着焦虑与无奈。其实孩子与父母的激烈对抗并不可怕,只要正确看待、认真思考,一定能寻求解决之道。

孩子与父母“对着干”,是青春期“常态”

据世卫组织规定,青春期为13-19岁。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10岁左右的孩子,可能就已经步入青春期。这些孩子正在经历着身体的飞速成长、行为模式的改变和自我意识的构建。他们只需要用几年的时间,就能完成身体各个方面的发育任务,达到成熟水平。他们健康且崇拜力量,然而他们的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身心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中,极易诱发各种矛盾。

十多岁孩子的家长,年龄一般在四十岁左右,这个年龄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年”。中年以前,奋斗、拼搏,以及展望美好的未来是人生主轴;中年之后,稳定收入、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家庭关系则显得更为重要。进入中年的人们对事业上的追求在减弱,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自信心也在减弱。

一边是接受新事物、观念更新快、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的青少年,他们开放且有很强的创造性;另一边是对新事物和新观念反应迟钝、不愿冒险、谨慎且注重沉稳的中年人。他们之间一定会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很难调和,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渠道,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学上把步入中年的家长与青春期的孩子之间的代际冲突,戏称为“两期斗争”。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把父母所说的每句话都奉为权威,也不再认同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一味服从父母的命令,会对父母的种种约束性做法心存不满。而很多父母短时间内难以做出科学调整,他们还是用老一套教育方式来管教孩子,由此造成与孩子间的沟通障碍,并引发矛盾。

孩子与父母“对着干”的现象太普遍,几乎每个家庭都或轻或重地遇到过,这是青春期的“常态”。

四个因素,让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产生剧烈对抗

青春期导致身体外形的巨大变化,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他们急于摆脱童年;他们会试着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得到更多的认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家庭话语权。

第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构建

一方面,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要求摆脱家长的管束,表现出心理“断乳”的强烈愿望。他们在吃穿住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上,均常常与父母不一致,思想言行等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构建。儿童期,孩子的自我是“他我”(爸爸妈妈的“我”、老师的“我”等)。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关注自身、自我,慢慢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时候,由于过分关心自己的思想并沉溺其中,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青春期孩子总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应该备受关注的。他们的情感集中在个人体验上,容易夸大自己的情绪;他们总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从而导致与父母关系的危机。

第二,自尊心愈发敏感、强烈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世界非常之丰富,他们有诸多热情,却又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渴望得到大人们的肯定,渴望与大人们“平起平坐”。但因为家长对孩子细腻思想情感的忽视,让孩子觉得无法在父母那里取得理解和认同。

很多时候,父母还经常干预和阻挠孩子的愿望和要求,使得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逐渐疏远。

敏感的自尊心让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吐露心声,他们会用一种方式将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对自己的反思、期望等,保存下来,并视其为绝对机密。如果家长不经允许而“侵犯”孩子的私密空间,必将遭到激烈的反抗。

当自尊心强烈到一定程度,孩子会封闭自己,继而产生难以名状的孤独和寂寞。他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关心、认可、接受,并期待与父母分享快乐、悲伤,又拒绝父母提供的关爱,认为父母的关爱是多余的,甚至是伤害自己的。

第三,对成熟的强烈追求

青春期的成人感让孩子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他们也特别渴望父母能认同自己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虽然心理上趋向“成人化”,但行为与认知还有些幼稚,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辩证思维也才刚刚起步,很难全面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追求“成人化”的心理,加上思维的限制,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与心理成熟的父母产生剧烈“碰撞”。

第四,思想容易偏激,行为容易极端

青春期的孩子求知欲很强,且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急于摆脱对父母、老师和教材的依赖;他们会对别人的观点、态度和意见做一番审查,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

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但由于现阶段认知和思维的局限,他们经常会被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外部特征所迷惑,难以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不能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想容易偏激、行为容易极端,是孩子不停地与父母对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反思教育方式,让孩子的青春期不再“鸡飞狗跳”。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迅速向成人过渡,他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能力明显提升;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明显减弱。可是很多家长仍然抱着“孩子永远是孩子”的思想,以管教儿童的方式管教他们,过多的说教、过细的要求,让孩子很是厌烦。

一边是想方设法要证明自己是大人的孩子,一边是一直认为孩子不成熟的父母,两者怎么可能不发生冲突?因此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首先,抛弃所谓的“权威”,努力与孩子成为“朋友”

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要绝对听从自己,这是家长应有的权威。他们用强权政策给孩子下命令,甚至不分时间、场合地对孩子进行说教和批评。其实家长的权威哪里是通过强权得来的,它是通过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在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之后才慢慢具有的。家长要抛弃所谓的“权威”,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权威。

这就要求家长与孩子成为“朋友”。虽然家长和孩子在文化水平、眼界、认知能力和精神品格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但不影响家长和孩子“朋友”关系的建立,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自己)健康成长。有共同的目标就能产生合力,而父母和孩子间割不断的血缘纽带,会让这个合力变得无限大。

其次,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干预

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不只体现在学习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以孩子穿衣为例,家长动不动就唠叨“多穿点,别着凉”、“穿着防晒服,别晒黑了”。然而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根本不接受父母的意见,甚至有些本准备多穿点衣服的孩子,在听到父母唠叨后,坚决不再多穿衣服。

父母要知道,这些交待不仅啰嗦,而且缺乏常识。每个人对环境冷热的感应度和适应能力都不一样,马上要长大为成人的孩子早就具备了判断冷暖的基本能力。冷了,他们自然会加衣;热了,他们自然会少穿点。如果孩子为了风度而故意少穿点衣服,他也会把这一切控制在自己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家长大可不必去过问。事实上,别说这些孩子,就是成年人,不也经常为了风度而表现出特别耐寒的样子吗?

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在大的方向上做好引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伟大的志向。细微部分,家长可以通过“以身示范”的方式让孩子慢慢去感知。不事事干预,孩子就有了一定的空间,便能找到一些成人的感觉,青春期就少了“鸡飞狗跳”。此时,他们也会试着减小与父母的分歧,家庭关系随之和谐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