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校园空间8大核心场景,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场

今天是一个“场景与人”的主题,在座的每一位都正在经历着一次场景的变化:因为疫情的影响,现场座位间隔一米,更开通了线上直播的参与学习,所以这次我们整个峰会的场景已然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在场景中,让我们产生的最直观感受就是距离,不同的距离反应着我们和周边人、事之间的关联。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场景片段,来反映人与场景变化的关系。
有时,我们希望一个人安静地呆着,自在享受学习工作时光;有时,我们希望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展开一次讨论,完成一次有趣的头脑风暴;还有时,我们可能需要和更多的人在一起,因为一些活动和共同的愿望,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会议;
更有时候,我们可以独自深入大自然,感受千万年来地球给我们创造的所有美好;但又有些时候,我们希望通过最尖端的技术,去链接全球的小伙伴们齐聚云端,让世界无国界和无时限。
以上的画面可能不及人类在场景中的千万分之一,但我们或多或少感觉到了一些场景和人变化的要素关系。关于场景,科学的研究表明主要由时间、空间、情感、互动四个因素来共同影响,且四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逻辑。
作为教育环境设计师,我们可能最擅长的就是把另外三大要素融入到空间之中,通过空间设计的各种维度比如色彩、宽窄、声音等等,去潜移默化地改变场景关键,去改变在场景中人的关系、状态和组织。这两者之间并非单向的概念,它们互相影响和流动,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圈。
乔布斯说:“设计不只是外表和感觉,设计是内在如何运作。”工业革命4.0已经开启,5.0/6.0也会接踵而至,如果需要建立符合未来教育期待的场景并深刻影响人,就需要找准内在的逻辑。
首先要做的,就是忘掉设计这件事情,真实融入到周围的环境关系之中,这样才能设身处地理解场景与人,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所有的教育环境设计就不再只是表面的装饰,而是更深层次对人的解读。
下面我们将从学校的一天开始,抽取一些片段,重新看看每一个环节,听听来自不同人的声音,看看我们的教育环境曾经做错了什么?现在可以做什么?又可以在未来如何改变场景和人的关联?
时间:7:00
地点:学校门口
早上7点,学校早间的繁忙时刻,每个人都希望可以用笑容开启一天的学习,让我们看看此刻校门口正在发生什么?不同的人都说些什么?
问题出在哪儿呢?校门沿线作为学校对外的最直接形象名片,是和社会关联的最前端,而现在的校门口却混乱而无趣。由于校门位置在整个学校建筑里的特殊性,我们完全可以将这里作为社会情绪能力学习首发地,以此促进正向的行为产生和形成。
首先,在原本的红线上退让出足够的距离,以漏斗形缓解校门拥堵,让整个保安亭前移一些位置,同时在沿线的围墙上创建更多可以供外部等待停留的区域。这样的改变让校门口活跃起来,也照顾到了和周边的关系。
除了建筑上的调整以外,我们可以通过智慧门禁的使用提高所有入校人员的体验感,减轻老师们的负担,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每一个入校者的健康情况。同时270°安保观察可以有效响应校门前侧的突发情况,搭配外置的感应系统,提前预示危险行为。而这一改变除了服务于学校,同时也照顾到了社区的日常街道安全。
在围墙一侧打破传统的冰冷隔离,小范围的前后位移创造出多样化的展示区域,激发孩子们自我表达的勇气;阳光基金窗口,不仅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同时通过二维码扫描进行购买的所有款项,也将直接以公益捐赠进入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建设之中。
而在另一边,设置在通透围栏外侧的全新休息区,上下学期间是家长的等候区,其余日常可供社区民众歇脚;主题画面将表达学校校门及围栏变迁的过程,将“还道路于大众”的教育情怀进行表达,让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通过以上改变,我们让原本冰冷的校门和围墙退一步,让彼此的关联进一步。校门不再是迎来送往,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温度就由此开始了。
时间:8:10
地点:教室
早上8:10,我们希望每一个进入教室的人都能以更加快乐和期待的心情开始上课!
对于教室最有发言权的一定是学生和老师们了。从这两段话,我们已经能看出左边的画面和这些期待之间有一些落差。那么,我们是去讨论桌椅板凳的摆设吗?不,我们应该理清的是教室里正在发生什么。
通过每年数百所的学校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教室里的需求和行为。一个能真正改变教室的设计,首先需要我们自己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正在学什么?想要如何学习?能不能跨学科学习?如何将生活融入学习?
从单间教室看,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或不同学科有功能特性的变化,同时可以将原本空置的公区利用为可变隔断,转变为教室的延展区域,最大程度地释放教室这个原本封闭的空间。
这一改变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灵活且具有自主创造性的区域:素描老师和色彩老师可以利用移动滑门动态切换小班教学和综合美术大组工作坊;利用灵活隔断代替砖墙,不仅可以做展示和收纳,全打开时,小型的教学活动也能分组利用走廊实现。
除了更加灵活的功能以外,不同专业教室可以根据课程的主题进行设计,让所有人在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学科的魅力。
在情景打造上,我们的VR、AI甚至未来更多的技术,都可以让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比如这间地理智慧教室,老师运用AI技术可以让地球就在孩子们眼前。
我们看到,这些教室已经变得特别不一样,像一本本大大的立体探秘工具书。只有教室活起来,才能释放最大的学习潜能,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教育者的创造力,真正意义上改变教室主场的关系。
时间:9:15
地点:走廊&连廊
9:15下课了,同学们开始走出教室,而有些老师和孩子们还得赶去参加另一场学习,此刻的走廊上是否生机盎然呢?
然而事实比较残酷,有位校长告诉过我一句话——孩子们在这里什么都不能做,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走廊上站站。当时这段话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能听出她语气中的心酸和无奈,但这样的走廊却普遍存在。
通过我们多年的校园环境设计经验,走廊的色彩和要素永远是一个大难题,而事实上通过专业的色彩研究,我们可以利用色彩和人类的感知关系改变场景的导向性。
除了色彩以外,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学科、年龄段来配置多样化的走廊功能和文化内容,特别是在开阔的走廊公共区,为跨班级、跨学科、跨龄段创造一个公共的学习社区。
我们可以看到,重整空间色彩不只意味着颜色,同样材料的质感和灯光的变化,也能创造更加有亲和力的体验感;将班级文化进行融入,把千篇一律的班级走廊交给孩子们自己管理,变身成为建立班级集体意识的第一阵地。
相对开阔的走廊公区则可以成为学科开放试验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发布和讨论最前沿的学科问题,这个全新的课间小团队不只是你的同班同学,还有学长学姐、学弟学妹;老师们也能在这里完成下节课的快速准备,或者受邀加入到小团队的讨论中;甚至也能和我们的校外专家们在这里偶遇,开启一场全新的项目学习。
将更多的空间进行融合使用,我们发现就算是阶梯,也能变成校内的开放社交区,在这里参与到学习当中的所有人,无形中也会更加促进所有路过的人有更高的学习热情。
现在看来,走廊已经变成了近在身边的“跨界”达人区,可以与更多的大家开启碎片化学习。
除了走廊,楼宇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很重要,它不仅仅只是路过一下而已。用风雨连廊的方式,串联起我们所有的楼宇,同时,部分区域设置具有故事性的停留环节,将功能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既人性又具有文化意义。
比如云美术馆,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所有行走于其中的人领略不同艺术时期的作品魅力。除了绘画作品外,镂空的文字景墙在光影变化中默默地表达着文学的魅力。
而连接综合楼的前区作为开放的艺术起源点,成为一个流动的艺术展区,在这里孩子们的作品和大师们可以同时布展,而灵活的展示台正在等待着更多优秀艺术创作者们的加入。
除了和各种学科的关联以外,利用自然的包容力缓解学业压力,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独自一个人安静地呆着,或者和心育老师开启一次舒适的谈话,也可以结合植物心灵花园的打造,而这样的风雨廊架区域就在校园的楼宇之间变得触手可及。
有了更加人性化的连接结构的设计,无论晴雨,可以去任何地方赴一场有趣的探索。
时间:12:30
地点:学校餐厅
经过一上午丰富的学习,时间已悄然到了饭点,好好的享受一顿午餐,还能了解美食的智慧,餐厅里也热闹起来,让我们也走进去看看。在传统的餐厅环境中,更多的情况其实是简单的完成就餐,这明显不是大家期待的餐厅样子。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一个国家的风俗文化,也是一个人和自然最初的联系。比如一粒大米从播种到收获的成长过程,再从一粒米变化为各种丰富多样的食材载体,里面有关于多种学科的融合智慧,而餐厅本身不就是最好的食育第一主场吗?
根据食育文化的考量,我们可以对餐厅进行更加丰富多变的规划,这些空间不是绝对独立,它们融合互通,更大程度地增加了利用率和使用者的参与性。
而就在餐厅外部的绿化区域,可以根据食育学习的需求变成真正可以收获和分享的班级一亩园。通过班级划分自我管理,利用云端技术支持二十四节气的植物生长,明白植物栽种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更加灵活的桌椅组合,除了日常就餐以外,也成为学校内的阅读咖啡吧;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氛围营造,可以体验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而这里教导大家的可能就是我们的校长们;同时,大数据分析并指导餐饮的搭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智慧饮食。
除了就餐以外,烹饪达人同样可以一展身手,生活厨房成为师生的校内烹饪课堂,还记得刚才的班级一亩园吗?在这里师生们可以亲手将收获的蔬菜瓜果加工成为各种各样的成品,和自己的伙伴及时分享,也可以带回家里和家人开启一次有意义的生活学习。
饮食这件事情变得不再是吃饭,不只是美味,更在这里懂得饮食与人类的关联,我们不再是食物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美味的创造者。
时间:12:50
地点:户外
吃过午饭,在开启下午的学习之前,我们有了在校内各处行动的间隙,在学校里溜达两圈,看看又能给我们哪些惊喜呢?在校园中,我们真正能开展一些运动和自然体验的似乎只有操场?大家还可以回想一下,在自己所处的校园中,是否能有一些户外的地方可以让人坐下来看会儿风景呢?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再一次将自然教育这件事情进行重点关注,所有的内容都在告诉教育者们,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
而在开展校外研学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忽略了自己的校园本身就是一处非常好的研学基地。通过对校园内传统硬质装饰景观重构,结合研学主题,不仅解决了景观设计不实用的问题,同时形成学校自身有趣的校园自然探索地图。
景观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的小天地,东方百草园和西方香料园都可以根据季节进行变化,小型农场中的小动物让孩子们学会如何照顾弱小,并懂得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结合游戏化教育的想法,将迷宫融入地面的色彩拼接,在每一个出口完成一次和小伙伴的拥抱,或者解读一段来自世界各地的名言。关于学校的历程,我们除了让它存在于校史馆的墙上,为何不让大家跟随时间的脚步,重走我们的来时路,重拾教育初心呢?
当然,户外运动也是不可忽略的。小型的运动比如吊环、攀爬、高尔夫等等可以很好的安置于周边绿化当中,同时结合地面和景墙的做法,将运动相关的知识点就近呈现,附近的座椅让小伙伴们可以在户外课堂分享自己的锻炼心得,让我们的运动也变得更加聪明。
以自然为师,更加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校园原有景观场地,拉近万物和我们的距离。
时间:15:10
地点:图书馆
15:10分,是校内活动最为丰富的时间段,校园中有一处特别重要的存在应该被重视起来,它是我们学校里的最强大脑——图书馆。现在的画面基本表达了目前学校图书馆最主要的两项功能,藏书和借阅,而这样的图书馆从任何角度来说,无疑都让人不想过多停留。
既然我们的图书馆拥有最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为何我们不能在这里整合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图书馆领衔学校的整体教育升级,成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阅读综合体。
重新构建图书馆的故事,让它承载人类阅读文明的温度,所有的故事都兼具情景和配书之间的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立体和有代入感的阅读体验。
利用尖端技术,实现5G新阅读,让所有阅读内容跃然眼前,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海量链接全球资源,还能和远在大洋彼岸的老师们展开一次有趣的阅读课程体验;智慧装备的自由使用,重新将图书馆和阅读交还于大家手中,真正实现无处不阅读。
根据人类阅读文明的脚步,不同的主题下创设更符合阅读代入感的艺术场景,而这些场景是可变的,多样化且灵活的桌椅和陈设,大家可以根据正在阅读的内容去重构,并且将自己的成果发布并融入到周边的环境展示之中,可以最大程度解放阅读姿态。
生活化的设计也不能落下,比如这处思想者沙龙,就提供自主咖啡和茶歇,并配置可移动的长桌,方便师生根据需要组织各种讨论,对于喜欢传统纸媒阅读的使用者来说,也是一处很好的生态阅读场地。
除了丰富的空间功能以外,智能化的环境控制技术让空间始终处于最适状态,整个图书馆就是最好的节能环保课程基地;预留出部分空白空间,不得不说图书馆也是很多人喜欢的安静发呆首选地。
刚才我们所见,还只是图书馆可能样子的万分之一,而未来的图书馆里,将会有更多无穷无尽的可能在等待着大家一起参与和创造。
时间:16:30
地点:架空层
放学时间很快到了,有些家长早早就到了学校,等待着自己的孩子,那让我们看看家长对学校到底知多少呢?
通过调查知道,好多学校的家长或者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了解都是比较少的,他们更多的认知来自于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一些报道,但这对学校教育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
我相信今年这句“停课不停学”的话大家都记忆犹新,第一次人类因为一场疫情的影响开始不得不直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当孩子们和家长在家里面面相觑的时候,或许大家才特别深刻的意识到好的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
对学校而言,如何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成为一项工作重点。家校共育不应该停留在开放日的到访,而是让家长和社会真正理解学校正在发生的事情,明白自己应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和学校建立怎样的关联。而这一切不需要很复杂的方法,只在每天放学的时间段就可以很好地日积月累。
比如,在校园的架空层规划一处开放的书社,可以让家长等待时更加舒适,也能阅读到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内容;而双向家长课堂,不仅邀请专家们为家长开设一些帮助他们更好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课程,同时家长们也可以站上讲台,将自己的所长作为课程带到孩子们面前。
家长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一次创作,以诚信售卖的方式,树立起良好的社会担当和榜样;也可以坐下来了解学校的品牌文化,从办学理念到学校的一些教学重点和关键动态,可以更好的理解并以此来指导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通过对学校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实现让家长和社会教育资源更加真实的参与,才会形成由内而外的教育合力。
时间:21:30
地点:学生宿舍
一天忙碌的学习终于要结束了,寄宿的孩子们将会回到寝室,这里是最大的生活课堂。寄宿对很多孩子来说应该是第一次离开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生活,目前寄宿学生也正在朝着低龄化发展,所以如何解决学生、家长、老师们对于寄宿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会缓解很大一部分焦虑,同时通过温暖而友好的前区设计,让孩子和家长能够更加快速的在环境上感受到一份亲切感;通过和宿舍课程结合的话题发布,快速认识自己的新伙伴,参与生活故事的讨论,也将为适应集体生活打下基础。
除了适应集体生活以外,适当的个人空间和社交空间也将有效缓解在寝室里封闭的压力,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情感需求,可以选择舒适的生活区调节心情。当然,我们也将简单的室内健身项目放入日常生活中,跑跑步或者练练瑜伽,形成更好的压力释放习惯。
如何创造出集体和个人之间的舒适区不容忽视,而这一切是为了从寄宿生活中明白与人相处之道。
完整的一天结束了,经过我们重构的校园在一整天里充满活力和无尽的探索可能,学习这件事情变得无处不在,但又顺理成章,学习本身将融入个人生活、社会发展和未来变化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校园中,时间的规划最终也会交还于人,以促进场景中的人作为最大的变革动力。
未来,我们所期待的不只是某一所学校,而是更多的全球教育环境都能参与到这样有趣的重构中来,学校的概念会被学习社区所取代,学习这件事情就真正的再无边界。最后,用一段话来概括我作为一名教育环境设计者对场景与人的理解。
场景与人,不只是环境的外显改变,更不仅是关注一个人、一种功能或者一个知识点。
它是让每个人在场景中找到最合适的状态,让人与人创造更多有益的关联,让组织成为一个能不断自我优化和进步的有机生命体。
而这一切的改变,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更真实地面对未来多种多样的未知和挑战。
作者 | 杨欢,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空间环境总监
来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演讲
责编 |  溟月
259488972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