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光亮的阅读课·读《给孩子上阅读课》
——读王文丽《给孩子上阅读课》一书有感
对语文教师来说,阅读课是一种最为基本的课型,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都会一次次地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字的魅力。阅读课也是一种常上常新的课,近些年逐渐升温的整本书阅读,就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之一。
北京东城区的语文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虽然担任教研员的工作,但始终不忘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不少阅读示范课。她将自己对阅读课的所思所想所行加一深度挖掘和提炼,汇聚成了《给孩子上阅读课》这本书,让我得以从中窥得当下阅读课教学的一斑,并引发出我阅读本书之后的几点感想。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
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比较特殊——没有内容标准。这对教材的编写者、教师的教学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一篇文章,在某个版本的教材中出现在初中、在另外一个版本的教材中出现在高中,就与编写这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判断存在分歧有关。尽管可以解释,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理解同一篇文章,但这不能掩盖缺乏内容标准给教学带来的困惑。我们看到,在语文公开课上,教师多喜欢从教材之外选择授课内容,把自己反复研磨并在各地讲授了多遍的阅读材料拿出来进行教学;在组织复习时,则将中考、高考的题型、难度标准等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
阅读课的教学,首先是阅读素材的确定。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书。教师手边除却教材之外,可以选择的阅读素材包罗万象,选择什么交给学生开展学习,取决于教师的眼光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大的方面看,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对学生的品格培育。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的核心素养的两大领域,很多时候教师较多关注的前者而忽视后者。借助文本培育真、善、美的人性,培育爱的情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是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手边优秀的阅读素材是很多的,但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学生阅读。之所以学校会有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段,就是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能够理解的学习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只有所选择的文本恰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的热情。王文丽老师说,要“交给他们这个年龄段要听的东西,说出他们这个年龄段能听懂的东西。对于事实的纷繁与复杂,历史的谬误与正确,学生自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小学阶段,低、中、高不同年级的阅读课的模式也应该是不同的,应该有明显的区分度。教师要尊重教学规律,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收获。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才会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从而保证在每个学段学到的东西都是能够促进生长的营养剂。
三是要善于“因文施教”。教师对阅读素材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段特征之外,还要关注文本自身的特点,不同文体的阅读素材教学的重点也是有区别的。“像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要注重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而像短小、精炼的古诗文,这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凝练,做到会读、会解、会背、会写;对说明文和议论文,则重在学习说明和议论的方法。”
四是要关注知识之间的结构与联系。当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庞杂的时候,当记忆可以借助智能设备来替代的时候,学习的着力点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关注知识的记忆,转向关注知识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联系。选择怎样的文本能够更好地实现这样的学习目的,就是教师必须要仔细掂量的。
二、学习过程的调控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但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凝练等,则是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教育和引导的。阅读课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途径之一。要让阅读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对阅读课流程的精心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情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任何知识都是情境性的,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境域、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离开了特定的情境,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儿童是在情境中实现自我的,知识是在情境中生成建构的,社会(生活)是在情境中显现意义的。情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特定的方向上,并产生一种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想进行阅读的心理状态。
二是善于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比如预测和推论,将文字画面化,主题与结构凝练,朗读与默读,做笔记,等等。王文丽老师在讲授《一百条裙子》一课时,就充分利用了这部作品从题目到叙事的特点,引导学生“将猜测进行到底”,从阅读标题,形成假设,到阅读部分内容,修正假设,然后深化阅读,进一步调整假设……吸引学生一步步走进故事的“云山雾海”之中,在越来越加好奇的阅读和交流之中,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在《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则着重引导学生把“话”变成“画”,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想象描述;学生自主提问,再思考、想象、描述;最后完整地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踏雪无痕之中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阅读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阅读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节制,太多形象化的图片和视频信息,反而有可能会妨碍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失去想象的时空。教学媒介过于丰富,实施手段过于复杂,常常会让教师顾此失彼,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了。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联结。从大脑神经元的工作机理可以知道,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视神经在发挥作用,有相当多不同功能的神经元都参与到了阅读这一特定的活动之中。阅读是一个不断建立联结的过程,比如说,新学习的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结。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强化对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发展能力。唤醒学生的内在积累,可以让课堂少做无用功,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从而让学生会学、乐学。比如说,新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结。读一本书,不能简简单单的只去看它的内容,一定要联系生活,才能读得更透,才能更明白作者的用意。比如说,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当读者的情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时,阅读的愉悦感自然在其中了……
四是避免把阅读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科学普及课。阅读课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儿”。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培养听、说、读、写以及质疑、想象、审美等能力,以及从阅读教材中迅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学会阅读的能力。
三、阅读技巧的培养
作为一种课型,阅读课所承载的任务与其他类型的语文课显然是有区别的。通过听、说、读、写等多元化的途径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关注的重点,阅读课自然也不例外。但除此之外,阅读课还有其他的关注点,比如说交流阅读的技巧、方法,并拓展学生的视野,等等。
首先,关注文本之外的信息。在整本书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之外的多元化信息。比如,板式的设计,封面及勒口,目录、章节的安排,插图的艺术,等等。让学生明白,读书是有门道的,是有方法的,封面的装帧设计、勒口上的每一行文字、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编者有意安排的,能够给读者提供非常多的有用信息,帮助读者拓展对作者、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锤炼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因此,广泛的阅读是锤炼学生语感的基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通过饱含感情的诵读、丰富的想象、画面般的描述来体悟语言的魅力,是锤炼学生语言的重要路径;老师用满满的爱,用温暖的话语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起学生从心里深处的渴望和兴趣,则是体现教师阅读指导的价值、锤炼学生语感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王文丽老师所展示的课例中多有呈现,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三,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低年段,学生认字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的,对句子、篇章的学习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的,这在初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当学生到了高年段之后,如果还是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就会发现阅读的速度很慢,一分钟内一般能够阅读的字数大约在200字左右。事实上,有相当多的人一生就始终保持着小学低年段养成的阅读方式,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给那些想提升阅读速度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到学生在低年段识字期间的阅读和具备了基本的识字量可以开展自由阅读时的阅读方式的差异,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改进阅读方式,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为他的一生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
第四,选择阅读书目的技巧。王文丽老师说:“怎样界定一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大抵有两把尺子:一把取决于别人的眼光,一把取决于自己的眼光。‘别人’可以是有品质的出版社,可以是优秀的作家,可以是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可以是国内、国际正规的评比奖项;当然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眼光。”而自己的眼光必然来自于大量的阅读。读的多了,自身的文化判断力自身就提升了很多,拿到一本书之后,不仅知道从哪些方面对书的优劣加一评判,也明白是该将此书作为精读书目仔细研读,还是挑选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即可。
王文丽老师说:“一本好书,读者只有慢慢咀嚼,才可能与作者心神相通,才可能品出其趣味。真正的阅读需要读者亲自把文字当药煎服,使其进入体内,和身心、血液、神经中枢发生奇妙反应,因为没有人能替你进行新陈代谢。”当你这样读进去的时候,你自然就能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读出趣味了。
《给孩子上阅读课》 王文丽/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