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康复专家: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立一套完整的康复体系

小歪说:

我国老年人数量到现在已经突破了两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14.8%。在这些老年人当中,有7千万有康复以及护理的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国内的康复产业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9月13日,日本的神经康复学教授浅川哲也教授在动脉网思享会康复专场活动上分享了自己对于康复的理解,并针对国内的康复体系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方案。

其实,在中国普及康复知识,培训专业康复人员,对家属和患者进行教育,最终建立起完整的康复体系,是浅川哲也一直以来的梦想。

浅川哲也

什么是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包括主动和被动康复,广义的训练应该是包括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功能的一切的手段。在日本的概念中,如果患者的呼吸有障碍,医师对患者的呼吸进行管理,训练患者的呼吸就叫做呼吸康复。对某些有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促进他的排尿功能的训练也叫康复。而广义康复概念还包括和康复相关的一些政策、政府层面的合作或者医疗保险制度。

浅川哲也所指的主动康复训练是狭义的概念,指的是患者自己在康复师的帮助下进行行走、爬楼梯、排尿这样一些具体的训练。

康复活动主要包括三部分。一个是物理学疗法PT(Physical Therapy,运动疗法简称 PT,是物理疗法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为了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而进行全身或身体某一部分的运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就是对患者最基本的一些能力,比如肌肉的动力、走路的能力、上台阶、平衡、自行车、屋外步行训练等等,这是康复最基本的层面。其次是专业的OT疗法(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简称OT,是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由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的过程,是一种康复治疗方法),针对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进行训练,比如洗澡、做饭、洗碗这样一些能够让生活自理的训练。另外一个是语言康复,即ST(Speech Therapist)。语言康复主要是包括语言和吞咽障碍两部分。

浅川哲也表示,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护士、康复师、护工甚至家属的配合。康复需要有体制的支持才能圆满完成。此外,康复具有时效性,比如中风以后,最佳康复治疗时间是在6个月以内,超过6个月以后康复效果就会变差。

神经系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浅川哲也表示,神经系统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首先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不可逆,脑细胞缺血、缺氧不能超过6个小时,超过6个小时就发生不可逆的死亡,相应的脑细胞一旦死亡,所承担的神经功能、神经功能回路都将死亡,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比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等,这些症状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属和本人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但是神经细胞和神经回路都有一定的可塑性,虽然已经死亡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不可再生,但通过一定的处理,能建立起新的神经细胞和新的神经回路,就可以部分或者完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据了解,目前最热门的神经细胞和回路再生疗法是干细胞移植,而这种疗法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离可靠的临床应用还比较远。所以,目前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及时、合理地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新的神经回路再生,纠正一些由于神经元损害引起的周围性变化。

中日康复体系对比

经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家医院的实地走访后,浅川哲也发现中国的康复体制并不是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第一,患者家属普遍缺乏康复的知识,缺乏早期康复和及时康复的概念。

第二,中国的康复器械、康复用品、康复硬件和日本相比较落后。比如对于中风患者,为了预防足下垂(防止挛缩),通常希望患者足固定在背曲位,在日本有各种尺寸的腿部固定器具,中国还在劝患者穿老布鞋。并且,浅川哲也表示,在参与过国内的一些康复博览会后,相关厂商均告知国内暂时无法为个人定制康复器械。

第三,中国的康复人才较为缺乏。日本的康复分工细致,医生、康复专职护士、理学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和语言康复师(ST)、护工,各司其职。目的就是为了患者的康复,形成了一个非常科学的体系,高效运作。中国的体系中有康复医师和专职护士但是缺少合适的治疗师和护工。目前,国内的护工基本并没有晚上的准入制度和考核机制。而在日本,所有的护工都需要要经过150个小时的学时培训,其中包括30小时的临床,通过考试合格后拿到执照,才能正式开始进行护理。

第四,中国的康复体制尚不完善。日本的神经康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已经纳入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无论从急性期,入院期和维持期的康复,都得到了保险的支持和地区各行各业的重视。这个体系包括了政府、保险公司、医院以及志愿者组织,患者发病后,在救护车上就已经开始介入康复治疗了,一直到专门的医院,然后到家庭病床或者康复医院,最后到老人院或者患者家里,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但是中国目前的康复体制并没有完全贯穿到整个康复的过程当中去。

在浅川哲也看来,随着经济和医学水平的发展,神经康复在中国逐渐得到重视。在华山医院主持的“卒中规范化治疗”体系中,已经把把神经康复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牵涉到三级甲等医院(首诊医院和急性期康复),二级医院(康复专科)以及地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宅医疗)的体制,但是由于现阶段的种种限制,尚未建立起立体的、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康复体制,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机遇和挑战

浅川哲也表示,以上种种问题是中国医疗康复界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康复体系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康复事业的瓶颈。浅川哲也说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要做一个很高质量的康复医院,首先就要解决康复师的问题。目前我在中国基本上很难找到达到我要求的康复师,可能我会先从日本招聘一些康复师过来。”而比引进康复师更为重要的是做好人才的培训,建立立体的康复培训体系。而建立立体的康复培训体系,并不只限于培养康复医师,也要培养高水平的康复专门护士、康复治疗师(理疗、体疗和语言)和护工。这种培训可以和国外的医科大学合作,借鉴国外的经验、水准、教科书等。

第二,浅川哲也建议中国政府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和康复制度。同时,全社会要对养老康复事业要有一个有个整体的认识。包括学术界、投资界,还有一般的民众。康复事业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没有全社会的高度认识和支持,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最终损害的是每个人自身。

第三,建立起立体的医疗康复网络,是完成康复事业的重要保障。在康复体系里面,康复科医生是最重要的成分之一,他是康复处方的制定者。康复师的角色是具体执行者。此外,护工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因为护工是除了家属以外,可能比家属还要更加直接的每天和患者进行接触的工作人员。

浅川哲也的康复事业计划

尽管在国内做康复事业有诸多挑战,但浅川哲表示,“我将来所有的康复事业都要围绕着增加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这一个中心点进行。”浅川哲也提到,他想要实现的康复效果是要通过患者的康复训练并且利用一些辅助的器械,利用患者自己的机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自理,并且最大限度地防止并发症。比如偏瘫患者,在患者只有一边身子能动的情况下,让他用一只手、一只脚在上厕所后提裤子是一个大问题。那么可以设计一种裤子,让患者用一只手一只脚就能把这个裤子提起来,容易地穿上去,帮助他就实现生活自理,从而减少家属的负担。

在浅川哲也的计划中,第一步是进行培训和宣教,“我的目的就是要让患者、患者家属知道康复的重要性,要知道一发病要立即进行合理规范的康复,而不是找偏方、特效药,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治疗。”

第二,要培训护工。“我们知道现在中国有‘月嫂’,我知道月嫂的模式,月嫂收入非常可观,护工也可以借鉴月嫂的模式,经过规范培训后上岗。当然管理上要借助移动互联的一些手段,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的工作流程,我要时时对他进行监控。另外,我现在正在编写一套护工教材,因为护工医学知识实在太多了,我们希望中国的护工能够像日本的护工一样科学地了解的某个医学知识。但是日本有日本的国情,和中国不一样,所以我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日本的深度、广度在编写这个教科书。”

未来,浅川哲也所设想的康复事业还会和移动互联、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辅助康复这三个领域相结合。

“具体来说移动互联就体现在我的护工的管理和派遣上面,比如我派遣一个护工出去,我可以通过我的APP来监控这个护工有没有实时到岗,可以让他实时上传他工作时候的图像,患者和家属可以及时反馈对这个护工的满意程度。护工如果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比如说患者突然倒下了,他一个人抬不动,或者什么特殊的情况,应该怎么办,他可以及时和我们的基地专家取得联系。”

关于可穿戴设备,主要是在帕金森病人上面运用更多,帕金森病人有一些运动的评价,像禁止性症状,还有每天的活动量都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测量。通过这个设备再加上一个运动分析软件,就可以反馈到治疗方向。

第三,完善康复师的训练和认证机制。“目前康复师没有像医师那样的执照认证,没有医师注册的制度,我想要进行康复师的培训,就像我刚才说的康复师不需要什么医学博士、医学硕士,主要还是一个勤奋敬业的职责。”

此外,浅川哲也还好考虑设置一系列的高级日式康复中心、进行康复相关设备和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引进日本先进的康复设备、成立研究所等。“最理想的状态是,专科医师、康复医师一起来评估病人,专科医师选择病人,康复医师制定处方,康复师来执行,护工、护士都要来支持,最后形成一个有利于患者长期康复的体制。”

相关链接

→_→心医国际:用远程医疗刷新“互联网+”医疗模式

→_→大数据如何助力ICU?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