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淮安人】2016,骑行在川藏线(27):回到拉萨
8月8日,墨竹工卡—拉萨,全长69公里
骑行川藏线的人多数在最后一天选择从松多镇翻越米拉山,然后一气儿骑150多公里到拉萨,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而我们没有这样的亢奋,选择在离拉萨还有69公里的墨竹工卡待一晚,墨竹工卡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但这不是我们停留的理由。
早晨,生物钟还是在六点刚过一点唤醒了我,怎么赖也不行,遂起床把昨晚洗过没干的所有衣服吹干,脑子什么也想不了。机械地整理,拿着护膝绷带愣了愣,果断塞进驮包,今天不需要。
一起吃早饭的时候惊愕的发现大家都有点木然,有点像最后一次隆重的吃早饭,其实今天有很多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将驮包装上车,最后一次骑行前的合影,最后一次出发,骑最后的69公里。
快要到达终点的兴奋性在木然中等待被唤醒,就这样出发了,伤感吗?好像也不是。
从米拉山下来后,陪伴我们一路的就该是拉萨河。可是从墨竹工卡出发的最初20公里,拉萨河未见其形未闻其声,这倒让我有时间去理理自己的思绪。为何要骑这条线?
有人说,因为山在那里。有人说,为了路上与你相遇。有人说,为了诗和远方。
还有人为了挑战自己,有人为了那一路的风景,有人为了见证彼此的爱情,有人为了朝拜心中的蓝莲花,有人为了消解一段愁思……
我呢?想骑行川藏线是在钱敏骑行的那年,我心里想我也会去的吧?但对骑行这条线毫无概念,即便是看了钱敏的日志,这条线在脑子里也是模糊的。
去年追随钱敏行走墨脱,这是我这个毫无户外经验的菜鸟的第一次行走,在往徒步点的路上,看到很多骑行在318上的人,我想明年我也来骑吧?我不能说这就种下了种子,因为的的确确没有为这颗种子施过肥,浇过水。然而它怎么生了根发了芽的滋长出来,这过程几乎没被我察觉。我不需要超越谁,挑战自我?似乎也没有必要。
也许就是向往一种在路上的生活,向往那路上的每一个新奇的景物人,向往那蓝天白云下的自由呼吸……
我不能让向往只是向往,于是就来了。
来了才发现自己的准备有多不充分。除了可能会换胎,其他修车技能一概不知。家里的朋友各种担心,但最重要的是这一条:赶紧结伴。阿芳说,一定要结男伴。抱着这个原则,在波尔那里拿了求艳遇的小旗子,然后开始最初几天的“艳遇不断”。盐城的卞大哥,江西的杨大哥小陶小刘小付,延安的蒋涛,直到后来遇到老刘老李小谭他们仨。
每一个从你生命走过的人,都是你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结的缘,其实缘是最善意的接近。我从心底感谢他们或长或短的陪伴,珍惜那些或深或浅的缘份。
里程碑总是不经意地闯入眼帘,它不时地打乱我的思绪,也在提醒着我,路在一点点变短。骑过的路上对它有很多错过,有时故意不看它,因为有时它的数字让人绝望。有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找它,因为它意味着你在前行。
4567,离拉萨65公里处,如果硬要说它的特别,是数的表象让人觉得很顺溜,我们不能免俗地与它合影。
小谭终于也忍不住拿出笔来,我没有去看他写了什么,我想一定是他最想表达的某个愿望吧?那就祝福他心想事成。
老刘在前天说,他这一年都不想再骑车了,受够了每天一睁眼就赶路,一赶路就到晚上8点,这有违他边骑边玩的初衷。可这就是318,成熟的318面对不成熟的骑行者,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
然而拉萨毕竟是他第一次来,又是以这样的方式,他们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开始商量着到布达拉宫怎么凹造型,怎么把自行车举过头顶。说着话,脚下也是生了风似地往前赶。
而我脚下是有些迟疑的,我突然忘了前面的骑行感受,忘了爬那些坡时的绝望,忘了那些风吹雨淋的狼狈,忘了那些饥寒累困的窘境……我对脚下的路开始不舍了,本不打算再拍照的我开始贪婪地看着沿路的风景。
我没有想到,拉萨河会如此端庄,不施粉黛地辉映这山这天空这浮云。而人是被排除在外的,你以为亲近了它,其实你离它很远。
拉萨河终究是带着使命的,它不会流连于山的俊俏,也不会贪恋天之蓝云之白,一路缓缓前行。又像一个朝圣者,带着虔诚,不敢造次,慢慢向前无声地流淌。
我被它深深打动了,驻足凝视着它,来了第三次,第一次如此近地感受它。它不疾不徐地,婉转回旋,似是要带走这世间的尘埃,皈依到无限虚渺中去。
接近是为了远离,相聚的另一端是分离,必须得离开了,这样挺好,我们为彼此停留过。
这时离拉萨还有十多公里,走了80多天的和骑了20多天的人,在同一条路上,在不同的时间隧道里穿越同样的风雨,最后到达同样的终点,心路历程却又是不一样的,这是怎样一奇妙之旅?只有走的人骑的人知道。
这是我们此次骑行的最后一个里程碑,4632公里,它不是318的结束,也不是骑行者和背包客最终的目的地。但它是个象征,它的出现意味着你可以开始酝酿各种情绪去对你全部的旅程作个交代。
事实上,到了布达拉宫的脚下,你前面的一切心理准备都是枉然,我惊讶于我内心的平静,没有兴奋没有激动没有泪水。而他们已经把自己扔到兴奋的半空中去。
好像刚刚开始,但是已经结束
随着他们在布达拉宫前的庆祝,骑行终于结束了。
从开始准备作这样的记录,到最终完成,一切都并没有一个特别周密的计划。我们跟高老师的约定是: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
没想到,她居然坚持了下来。
其实,她用文字呈现出来的只是骑行中的一小部分。
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关于凶险的传说,不时传出的坏消息,
没完没了的上坡下坡,突如其来的雨水,随时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各种车辆,高海拔地区稀薄的氧气
…………
还有团队之间的磨合
以上种种,没有亲历过的人都不可能真正了解。
高老师是个泪点很低的人,沿途数度垂泪
终于到达终点,她很平静
与兄弟们分别,她很平静
回来的当天晚上,她去看了流星雨
现在,她又上路了
这一次,她去了山明水秀的富春江畔
陪着儿子,度过所剩不多的暑假
在那里,她会整理思绪
我们等待着她的终结篇吧
2015年,她徒步穿行于西藏墨脱
2016年,她骑行从成都到拉萨
201?年,她自驾从淮安到西藏
藏地是一剂毒品
吃了就会上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