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淮安 | 码头镇,一个有魔力的地方
淮阴区码头镇,对我是有着魔力的地方。
说不清为什么,码头镇是我百去不厌的地方。探访淮安的水文化之旅,第二站就定在这里。虽然已经去过好几趟了,我还是对自己说:你应该再去一趟。名义上是去探路,可我自己知道,揣了很多私心。周六一大早,开了车子上路,心情居然小激动。
这是沿着运河故道修筑的栈道,其实我更愿意它是如田埂边长满扒根草的田间小路。还好,温婉柔和的古运河就在旁边,一路就在想,这么窄的河道,怎么就能承载南来北往的船只?是不是她成就了南船北马的历史?
想着想着,一阵风过,柳条撩人地摇曳在眼前。
对码头有着同样情愫的是这些垂钓的人,这里是垂钓者的天堂,因为非人工养殖,这里钓上来的鱼多是小白片鱼和小鲫鱼,那是我的一道拿手菜,花生米煮小鱼,起锅前放点青蒜和香菜,就粥吃能把肚皮撑破。
走不了多远,青瓦白墙的二层小楼为主的村庄就出现了,周围所有能长东西的土地,都被种上了各种蔬菜。一个人的行走,一点都不担心无聊,花生、山芋正是丰收的时节,萝卜也冒出勾人的半截,光抵制它们的诱惑,就够你一路消受的了。
村里的孩子是悠闲的,他们在家前屋后自有自己的天地,其实我遇到他不止一次,但显然这里的过客很多,他仍然用看一个陌生人的眼神扫了我一眼,又自顾自地专注于自己的世界。
一大片被挖起的黄土地,让它们蓬蓬松松地铺展在我面前的,是这位老人,我被她实实在在的一锹锹吸引着,这让我无法判断她的年龄。她见我看痴了,笑着问我是不是旅游的,我回说随便走走。我问这一大片打算种什么,她说种麦子,我问怎么不种点蔬菜,她指着地说周围长着树,只能种麦子。我仔细一看,果然挖上来的地里很多树根须。
拉了一会儿家常,我要给她拍照,她说人老了,照出来不好看,说着话却已摆好了姿势。拍完照片,她说屋后有块韭菜地,长得很好,问我要不要割点带着。
“哪能呢?”嘴上客气着,心想要不是还有大半的路要走,还真就不客气了。
承诺老人下次来把洗好的照片带给她,继续前行。走了好多遍的我,还是忍不住地感慨,秋水、长天、稻浪、田园、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深吸一口气,脚步更加轻快。
因了这天气、这景,心情自然愉悦得很。遇见大爷的时候,他刚下了杆,我愉快地向他问好,也因为自己的打扰而略有歉意,他很开心地对我一笑。我举起相机,他很配合地端正自己,帅大叔还是有点腼腆。
后来一路遇到在菜地里的老人,我都问了好,没有人觉得我很奇怪,他们开心地回应着,热情地邀请我来家坐坐。
决定将码头老街规划在这次徒步路线中,主要是因为一直有的一个念想。
不是冲着韩信故里,也不是冲着安澜码头镇这个颇有文化的巷名,而是巷头的那家无名豆腐坊。2016年3月第一次带队徒步,那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豆浆,唤起童年所有跟豆浆有关的美好回忆,居然成了挥之不去的念想,后来多次的徒步都因为时间没凑上,未能如愿。这次仍不例外。
(去年徒步时喝到了豆浆)
但这次探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无论如何,要让大家徒步那天喝上一碗浓香醇厚的豆浆。一个吃货就该有坚定的吃信念,对吧!
豆浆没喝到,倒是意外地喝到一家回民老店的羊肉汤,味道足以抚慰思念豆浆受伤的胃。
返回的路上必经的这块菜地,十几天前在这块地里收得山芋五六个,青椒十来个,还有那个跟我投缘、让我骑着自行车一路扛回家的大南瓜。
(上次,我就是这样把偷来的南瓜一路扛回家的)
看到他们俩拔花生的背影,惭愧的我掏遍口袋终翻出50元,很老实地交代了全部。两位老人一直笑着听我说完,因为我要付钱而笑得不行。大爷说,这要什么钱啊,南瓜多得是,我再给你摘一个。我赶紧说我上次抗伤了,不能再搬了。大妈又问有没有带方便袋,带点花生回家烀了吃,那太不好意思了,连声道谢并拒绝。心里却懊恼咋不带个方便袋呢?
给他们拍了合影,我赶紧逃离,生怕已经动摇的意志让我脱下外套。
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会像中了魔一样地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一切,这里每一个纯善的人们,都符合我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全部想象,这一切正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想追思的那部分。
童年,是一个人的精神故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正是水文化里最有意义的内涵。
别问我码头镇的水文化有哪些内容。我只是个探路者,想听的,下周六跟着知行空间一起,历史长河边,听海宁给你讲错综复杂的清口水利工程的文化。
(报名活动请关注明天江苏知行空间的推送,扫描二维码,及时了解活动信息)
以往徒步码头镇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