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打仗,有人很兴奋,有人很悲伤
前几天把老电影《乱世佳人》拿出来看看。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刷这部电影了。好东西最大的优点就是经得住咀嚼,每看一次都有新鲜的感觉。比如这一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南北战争开战以前的一次因为聊天而起的冲突:
南北战争开战以前,南方乡村里的年轻人们,被各种宏大的大词鼓舞着,跃跃欲试,渴望着参战。且认为自己一方必然会胜利,子弹永远不会打到自己身上来。其中最狂热最激动的就是查尔斯,他是这部电影女主斯嘉丽的第一任丈夫,斯嘉丽因为自己喜爱的男人跟别人结了婚赌气,答应了他的求婚。在整个电影里,是一个顶不重要顶不重要的打酱油的人物。他唯一的存在感就是,是在这一段冲突中。
当查尔斯和小伙伴们热情而兴奋的聊着他们即将迎来并获得伟大胜利的战争的时候,从北方回来,见过世面的老江湖白瑞德先生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南北之间实力太过于悬殊,战争不可能带来好的结果。这当然就捅了马蜂窝,年轻人们纷纷跳起来,指责他的卖国言论。在他们看来,任何反对他们即将开始的战争的行为,就是必须给予消灭的敌对行为。他们当面和白瑞德争执起来,甚至义正辞严的打了架。这并没有改变战争是残酷的,南方必然会败的结局。而最激动的查尔斯,在参军之后不久,还没发一枪一弹,就因为瘟疫而领的盒饭,完成了他在这个片子里悲催的人设结局。
这个场景在英剧《钟声》里也有表现。这部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剧的结构非常漂亮,两条人物线,一条是英国孩子一条是德国孩子。两人都经历了几乎一样的成长经历——几乎一样的童年,异曲同工的读书、青春和初恋,甚至恶作剧都差不多。长大后他们在政客们激情澎湃的战争动员中,满怀豪情的从军,最终在布满铁丝和地雷的前沿阵地上相遇,并且同归于尽。开战前,母亲们忧心忡忡,知道即将发生的是什么。而孩子们却为漂亮的军装和即将拿到手的枪而兴奋不已。而这个时候,任何劝他们不要打仗的人,都会成为他们的敌人,包括自己泪眼婆娑的母亲。有的孩子为了不面对这样的场景,甚至悄悄逃出家门,不和妈妈告别。要知道,那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罗素克劳主演的电影《占水师》,也讲了这样一个母亲。她的三个儿子,在上帝,国王,正义,领土等大词的鼓舞下,悄悄跑去参军,从此杳无音信。她因此发疯并最终淹死在水塘里。而他的孩子们,有两个在异国他乡变成了肥料,另外一个,因为失去了弟弟们而不敢回家,神志不清的天天呆在异国的教堂里画壁画……
这样的反思战争的影片还很多。这比之于那些将战争拍得很好玩很离奇甚至令孩子们心向往之的征兵广告式的电影,不知道要有人性多少倍。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任何毁灭生命的战争,都是恐怖和绝望的,它不存在任何的美感和可讴歌性,对战争的任何迷恋与迷信,都是可怕的。而只有放下心中的仇怨和蝇利纠葛,相互妥协、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化敌为友,人类才有希望。
不要听信那些说打哪里他要捐出什么什么的鬼话,来点实在的,不捐工资,把你的儿子或自己捐出来吧。真正的人性,是不会看到杀戮而兴奋的。比如我的妈妈,他当年看到我在玩抢滩登陆游戏,屏幕子弹乱飞,敌人纷纷倒地的时候,就面露愁容心惊胆战的躲在我背后说:这样子好残忍啊!都是妈生的啊!
她难道蠢得不知道电脑游戏里的人物是没有妈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