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年逾古稀,依旧每周照常看门诊:临床研究讲求“活”字
源起江南的石氏伤科救死扶伤、服务百姓,学术传承者逾千人,足迹遍及海内外,受到业界同仁和百姓大众广泛赞誉。第四代学术传承人石印玉教授年逾古稀,依旧每周照常看门诊、查病房,他辨病论治、方子常会有变化,喜欢活用其他医家经验,诊治讲求一个“活”字。
“纪念上海石氏伤科150周年暨石印玉教授学术经验研讨会”即将召开,日前弟子专家共同梳理石先生学术经验,传承流派精华。
“活”治:主张整体理念治伤先识人
石氏伤科1870年左右自江苏无锡迁至上海,肇始于石兰亭(讳蓝田),及至1940年代中期已成“沪上伤科名家”。石筱山、石幼山两位先生先后纳徒多人,上世纪50年代成立上海中医学院,在附属医院开展诊疗教学,先后兼任教职,在学术团体担任职务。
石印玉先生作为石幼山之子,担纲石氏第四代学术传承人。出身中医名家的他说,“父辈对我的最大的影响应该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工作的态度,自己开诊所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经常有经济困难的病人看病不收费,药还会免费给。当下也应如此,人家找你来看病,能解决的尽可能解决。”
石印玉虚岁5岁开始上小学,1958年年仅16岁时考入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学习。在大学期间,除了系统学习中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劳动。下乡巡回医疗,与农民、工人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接触到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善良,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临床特点。
相比其他流派传承,石印玉更主张根据疾病谱变化、中医学特色与优势,确立“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损”主攻方向,提出“治伤识人、整体调治”的当代骨伤科临床诊治新思路,由此创立当代中医诊治慢性筋骨病损类疾病的新理论体系。
植根百姓总结经验,他认为,考虑到现代人生活作息、工作内容与古人不同,具有脑力活动多、生活压力大、熬夜多的特点,人群中阴虚与热证的体质突出,由此提出:治疗慢性筋骨病损时需“清热活血”的观点。而针对膝骨关节炎这一常见的老年退行性疾病,以往多被中医学界归为“膝痹”、“骨痹”,他更主张其病机为“本痿标痹,痹痿并存”,进而提出“筋骨并重,以筋为主”的治疗原则。
“活”学:病人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感谢病人,这是老师一直以来的教诲。”弟子曙光医院庞坚医生说。在石印玉看来,医生问诊必须仔细、认真采集病情信息,才能施以治疗,观察随访疗效,印证诊断处置是否得当,方可技术不断提高。
治好病人,是医生的第一要务。庞坚回忆:跟随老师出诊学习时,最有体会的是,当门诊遇上来自郊区或农村的病人,老师可以如同闲话家常般完成问诊,个中便能感受到老师对于乡村与农民的熟悉与亲近。
1966年结束下乡劳动,石印玉返回曙光医院伤科工作,伤科接诊中有各部位骨折、脱位、伤筋病人,如何才能给予他们最恰当合理的诊治?石印玉一边诊治,一边选择最“笨”的学习方法:找到当时所有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专科学术专著,通读之后择要做摘记,形成数以千计的文摘卡。
当年有骨折病人行动不便,很难回到医院复诊。石印玉则与同事主动上门,走小巷、爬阁楼去随访;有时担心病人病情反复,下班晚饭后常会回医院查看。兢兢业业的精神筑下扎实中医伤科基础,更为学生传承了踏实、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
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同时提出“传承发展石氏伤科学术精华、培养造就中医骨伤创新人才”发展理念;率领团队以“慢性筋骨病损防治研究”为主攻方向,研究内容涉及脊柱病损、骨质疏松、骨关节病、伤科手法、石氏伤科学术思想等,在研课题共计50项,其中国家级12项。
在常见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石印玉则提出以补肾药的作用分阴阳,益肾阴与温肾阳的中药具有不同作用机制,治疗中需要有针对性,该学说改变了以往治疗骨质疏松症“一概补肾”的局面。而以“脾为后天之本”为理论依据,拟定“健脾方”防治骨质疏松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使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得以丰富。
“活”传:吸纳各家之长敢于创新
百年金字招牌石氏伤科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葆有活力,石印玉先生认为,关键在于吸纳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当年如是,当代亦如是。虽出身中医世家,他并不排斥西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得以取长补短,在中西医两方面皆有所长。
“老师不是传统概念里执着而又古板的学者,他兴趣杂泛、学识广博、乐于接受新事物。”庞坚记忆犹新,“当年适逢老师搬家,出力协助整理搬运一部分书籍,谁知那天理出的书籍,不少是国内外文学名著或是各类闲杂书籍,以及一部分英文书籍。”
人文思想与医术融会贯通,相比获得的一系列荣誉,石印玉更在意通过科学研究研制现代化的中药制剂,将传统中药汤药开发制成疗效明确、质量可控、便于服用的胶囊药片,让石氏伤科方药造福更多病家。
由他创制的密骨胶囊、养血软坚胶囊、芍药舒筋片、怀珍柔肝胶囊、金利胶囊、参蝎止痛胶囊、抗骨质增生合剂等为无数病家缓解了骨病伤痛。他同时整理研究形成规范的特色诊疗技术: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麻醉下手法松解整复技术、单穴深刺电针技术、麻醉下肩关节粘连松解技术等,以及石氏伤科导引八法、石氏伤科强筋健脊功法、石氏伤科垫枕疗法等。
迄今,上海石氏伤科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05年组建成立“石氏伤科医学中心”。2010年,石印玉倡导成立“石氏伤科学术联谊会”,通过互联网加强海内外石氏伤科传人之间的联系,让百年海派中医伤科招牌在新时代下再度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