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儿时琐忆(11)时代淘汰了它们 ||章永海
记忆中,我奶奶的火石(又叫燧石)恰似一块棱角不规则的黑碳块,火镰就是一片没有锋利刀刃的厚刀片。与之配套的是火纸煤子和火绳。火纸煤子是一种容易着火的纸(因为容易着火故称火纸)卷成的比较膨松的纸卷儿,火绳是用玉米须搓成的手指粗细的绳子。每天早晨,奶奶起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火镰敲击火石,冒出成串成团的火花点燃火纸煤子,再用火纸煤子把火绳点着。火绳在燃烧过程中只是慢慢地自燃而不发出火焰,有点类似于点燃后不吸的香烟,而且燃烧的速度很慢。把火绳掛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当需要点火做饭,或需要点亮煤油灯的时候,拿起火绳对着火头轻轻地吹几口气,火绳就会燃起小小的火焰,将柴禾或灯点着以后再将火绳上的火焰吹熄即可。那时候人们大多吸旱烟,吸烟时只要把烟袋头轻轻地靠上火绳,直接吸两口烟就点着了,很方便。每当收获玉米的季节,奶奶总是要收集好多好多玉米须(淮安方言叫棒头胡子),晒干以后装在麻袋里,抽农闲或阴雨天搓上好多火绳收起来备用。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解放了,可能洋火(火柴)价格也逐渐不再那么贵了,火镰,火石,火绳才逐渐退出了我们家的日常生活。但是,它们在我幼小心灵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十分清晰而深刻。
火盆是一种呈倒圆台形,形似钵盂的泥制品,大小不一。大的底直径35——40公分左右,上口稍大一些。小的底直径也在20公分或以上。做火盆用的材料都是草裹泥(呵呵,从《玉琮迷踪》里刚学来的词儿),就是把麦秆铡成一寸左右长的小段儿和粘土揉和到一起。先在阴凉通风处的地上铺一层干沙土或草撚,用草裹泥摊一个圆圆的盆底,再用草裹泥一层一层地叠加做出盆壁,高度大多30公分左右,並把璧内外和盆口细细抹光滑,一个火盆就做成了。新做成的火盆不可以放在阳光下爆晒,否则会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只需让它在阴凉通风处慢慢晾干就可以用了。冬天烤火的材料都是玉米芯子,淮安方言叫棒头瓤子。
火盆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烘干小孩的尿布和衣服。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尿不湿啊!婴幼儿兜裆用的都是尿布。就是用已经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下来的破布叠几层衲成一个长方形的尿布,兜在婴幼儿的腿裆里。撒尿拉屎弄脏了换下来洗干净再用烘篮放在火盆上烤干。可以肯定的说,出生于穷人家的现在已经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小时候谁不是兜着这种尿布长大的呢?另外,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能有两套換洗衣服就算好条件了。婴幼儿的衣服容易在撒尿拉屎时弄脏,換洗的衣服又少,也须及时放在火盆上烤干备用才行。在那个贫穷的时代,尿布是老大用了老二用,老二用了老三用……。衣服嘛,旧时有个顺口溜,叫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给老三。在火盆上不论是烤尿布还是烤衣服,都必须有个工具——烘篮。烘篮就是用铁絲编成的一个呈半球形的网状物,网眼很大。篮口需大于火盆的盆口。使用时把烘篮扣在火盆口上,尿布或衣服晾到烘篮上,注意不时地翻一翻就行了,直到烤干。
作者简介
章永海,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淮安清江浦区人。1962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40年(期间曾任教初高中语文数学5年)。1978年起任淮安市永宁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直至2001年退休。退休后被聘任清河法院行风监督员,永宁小学、清河实验小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15年因身体原因(耳聋)请辞。
▼▼▼
【往事】儿时琐忆(10) 拐磨
【往事】儿时琐忆(9) 婆媳俩的针线匾
儿时琐忆(8)少小未识运河美
儿时琐忆(7)广惠寺和广惠初级小学
儿时琐忆(6)与牛为伴学农活
儿时琐忆(5)小滿三日
儿时琐忆(4)勤劳善良,封建保守
儿时琐忆(3)亦粮亦蔬,自给自足
儿时琐忆(2)农家肥
儿时琐忆(1)粪窝子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