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再唱起王维那首诗

又临佳节,还是这样美好的歌声,和小喵一起来感受歌声里的重阳节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文 | 谢   琰

曲 | 贾建军

演唱 | 谢   琰

演奏 | 谢   琰

少年清发

此诗题下原注:“时年十七。”可知作于开元五年(717)的重阳节。王维祖籍太原,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华山东,王维当时在华山以西的长安,故称蒲州亲人为“山东兄弟”。王维十五岁时离家赴长安,十九岁应京兆府试并得解送,二十岁应试吏部落第,二十一岁登进士第。这段最美好的年华,都在长安度过。而二十一岁登第,也可算是少年得志了。这里有运气的成分,但也是王维文才的自然结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明证。

这首诗的才思清发,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起句高,二是承句警策,三是转折妙。

先说起句高。“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把少年离家的孤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隐藏了生造词“异客”。整部《全唐诗》里,都找不到其他人使用“异客”为词。“异客”单独拎出来是讲不通的。不同的客人?特殊的客人?怪异的客人?王维又不是“怪蜀黍”!但我们读此句却丝毫不觉晦涩、别扭,因为它是顺着“异乡”来的,是对“异乡”的复沓与强调。文字游戏,只要符合情感的流向,能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就可以制造特别的修辞效果。

再说承句警策。“每逢佳节倍思亲”,它没有拘泥于现实情境。如果改成“每逢重九倍思亲”之类,这句诗早就湮没无闻了。优秀的诗人,会从具体的事件中提炼出人生的普遍感受。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不仅在写当下长安重阳节的感受,而且在暗示读者:我每天都在思亲,每逢节日都会更加思亲,而现在重阳节,我的思亲之情更加泛滥了。因此,这一句里面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思亲”,有“一花一世界”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这句里面还隐藏了一幅很有张力的图景——佳节气氛与孤独人影之间的对立。它藏在每个异乡人的心里,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

最后说转折妙。一般而言,诗人写七言绝句时大多把力气用在三、四两句上,所以后两句更容易出佳句。但是,王维这首诗的佳句,在第二句就已出现了,情感已然达到高潮了,那么如何再往下写呢?金圣叹说:“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真不愧是小说批评家!点评起来既精辟,又有趣!所谓“倩女离魂法”,其实就是由实转虚、由此及彼的悬想。诗人写自己所思所感,觉得不够味,就跳到对方的角度反观自己,于是又增波折,又添风云。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柳永“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都是采取了这种写法。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如此,用悬想来返照现实——不仅我在思亲,遥远的亲人也在思我,所以登高时发现少了一个人。由于这两句出现在短小的七言绝句中,尤其显出转折之妙。

综观全诗,前两句写得浓、重、粗,后两句写得淡、轻、细,这样便有一层高妙再翻出一层高妙的艺术效果。王维诗思之清发秀绝,可见一斑。

茱萸何用

讲完了全诗的意脉,我们再来讲讲诗中的名物——茱萸。这里列三则材料,都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十二的征引。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当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西京杂记》曰:“汉武帝宫人,皆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茰,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第一则材料,讲清楚了“遍插茱萸”插在哪,以及为什么要插。第二则材料,将“佩茱茰”、“食蓬饵”、“饮菊花酒”并列,因为都有长寿之功用。第三则是一个神话故事,说明了为何要“登高”,以及“登高”之时,要配合“带茱萸囊”和“饮菊花酒”。可见,茱萸不仅可以插头上,也可佩戴成香囊。而菊花呢,也不仅可以放在酒里喝,其实也可插头。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便是明证。所以,“菊花”和“茱萸”,在重阳节这一天都有多种“玩法”,也有多种目的。

重阳况味

《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节,是三月三;重阳节,是九月九。两个节日,形成优美的对仗关系,其风俗也多有呼应之处。比如都要登高,都有避恶求福的活动,上巳要“踏青”而重阳要“辞青”,等等。相比之下,重阳比上巳更“邪恶”、“危险”一些,更需要谨慎。因为九九之数,是阳数的顶点,盛极而衰是规律,所以要提防各种灾祸。《续齐谐记》记载的桓景故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古人恐惧戒备心理的表现。

登高属于一时避祸,那么怎样才能保证祸不沾身乃至延年益寿呢?这才有茱萸和菊花的出现。“辟恶气”也好,“御初寒”也好,“令人长寿”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保命”之需。宋人把茱萸称作“辟邪翁”,把菊花称作“延寿客”,二者能“消阳九之厄”(《梦粱录》卷五)。而最爱菊花的陶渊明,其实也抱有很实际的目的,如其诗所云:“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再清风朗月的人,也得保命啊!

以上种种想法和风俗,造就了重阳节淡淡忧伤的况味。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云:“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茰。”高适《九月九日酬颜少府》云:“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这三首诗,表达了对衰老的担忧和苦笑。又杜牧《九日齐安登高》结尾云:“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这里故作俊爽旷达,其实更显出沧桑感。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似乎褪去了忧惧、伤感之意,更多体现出积极、阳光的一面。我们常将重阳节称作老人节、祝寿节,为这个古老节日增添了轻松、愉悦、祝福的气息。

古诗今唱

这次贾老师的作曲,回到了《泊船瓜洲》的风格:比较清新,比较民谣风。旋律很简单,完全按照七言绝句的结构舒朗地展开。这首歌也许更适合小朋友来演唱。想象一下吧,清澈的童声环绕在白发老人的膝下,伴随着清香的蔬食和淡酒。我就先献丑了,配上简单的吉他伴奏。祝福天下老人长寿安康!

文曲制作团队

作曲

贾建军,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曾师从于广陵派古琴大师梅曰强先生、天津青年琴家张子盛先生,天津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李凤云女士、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吴文光教授。2004年获全国首届古琴大赛成人组银奖;2006年应邀参加中澳联合举办的《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发行音乐会;2008年受邀于“恭王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古琴系列”音乐会、常熟古琴名家名曲欣赏演奏会等。

作者&弹唱

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章黄国学主编。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