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鉴定有什么技巧
珐琅彩的原料和技术,民国仿品中无宝石蓝,缺宝石红,至今仍是如此。试问有谁见过皇 家造办处制珐琅彩的技术,道听途说罢了
珐琅彩自宫内烧制成功开始,就没出国宫廷一步,是唯 一的宫廷御用陶瓷艺术品,即便是当时的朝中大臣也难窥一面。
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自元代一经传入中国,即与中国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很快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造技术,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民族化,显出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珐琅釉是一种低温烧成的以硼酸为助溶剂的硅盐玻璃料。这种不透明的白色易溶物质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呈色剂后形成不同的颜色,用以装饰器物表面被称作“珐琅”。西方的珐琅器是金属质地的,13世纪由陆路传入中国,在明代就有大量的掐丝珐琅产品出现。而一种叫做铜胎画珐琅的器物,则是由欧洲传教士或商人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海上带入中国的。康熙皇帝对这些从遥远的法兰西运来的精美鲜亮的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喜爱。他邀请法国的画珐琅艺人进入内廷造办处,并要求他们传授画珐琅的技艺。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中国时就携带一批画珐琅器物作为赠礼。
珐琅融合了所有美的颜色,大多数人不能够精确地说出那些颜色的名称,却一定会被那些颜色的存在以及与其它颜色之间巧妙绝伦的搭配、融合所震撼。即便是素色珐琅,纯黑、纯白、透明的调调,也会因为烧制工艺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发展至雍正初期.由于自制彩釉料的大幅度增加,特别在雍正六年,(1728).自制彩釉料近二十种.其中九种是进口彩料中所没有的颜色.由于这一时期的珐琅彩料的丰富,加上瓷胎的进一步精细.画稿改样的形式多变.即使珐琅彩瓷出现了清新靓丽前 所 未 有的意境.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而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在维持这一高度的同时,出现了诸如艺术性.装饰性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西洋人物画面的出现使人物题材增多.更突出了珐琅彩瓷的豪华装饰效果.而同样创烧于康熙时期,发展繁华于雍正时期及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在乾隆中期以后逐渐占了主流.这也反映出了珐琅彩的烧制既费时费力,又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不及粉彩容易烧制.在整个大的经济形式的环境中,珐琅彩瓷在乾隆末期逐渐淡出.而粉彩瓷器仍能得以继续发展流传也在情理之中了.